这是一次柔软理想与坚硬现实之间的博命。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一个理想主义者凭一己之力,连续编辑出版了63期总计800多万字的诗歌理论刊物,在这项前无古人的历史记录背后,是一个人为理想支付的巨大代价:数百万的个人财力和数百个不眠之夜——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健康的缺失!
终于到了该向《星星》诗歌理论月刊的读者们说再见的时候了。此时,回头再看一遍这厚厚的63期刊物,心中仍不勉会生出许多许多的遗撼。好在这遗撼只是来自个人技艺或技术上的,良知的光芒依然闪烁在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里。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曾有幸与多家官方或学术机构的刊物合作,并和多位职业操守一流的编辑家共同工作。从《诗探索》到《中国诗人》再到《星星》,尤其是《星星》,这不仅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与优秀传统的刊物,其现任的主编、副主编梁平、龚学敏、靳晓静等又都是我多年的的朋友,我将永远感念他们对我的无限信任,更不会忘记他们陪我在成都度过的一生中那些最为快乐的时光。由此我也更加坚信:不仅《星星》诗歌理论月刊的后来者会把刊物办得更好,而梁平兄等《星星》同仁和我的友情,也终将成为“不散的宴席”。
从此,我将终于有机会专注于天问旗下自有的诗歌刊物品牌:《读诗》、《译诗》、《评诗》、以及《诗歌EMS》周刊。希望诗人和批评家继续支持这些刊物,更期待读者越来越喜欢这些刊物。而此刻,编就手头上的这期稿子,又已是身心俱疲的黎明,太阳,即将在我居住的村头升起。请允许我在临睡前说出心中最后的理想或理想的最后部分吧——即使有一天,当潘洗尘们已不在人间,而《读诗》等这些刊物还依然在出版和上架……
相关链接: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