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薯往事

(2022-03-15 11:33:37)
标签:

安徽日报

李丹崖

文化

红薯往事

红薯往事

李丹崖

红薯,是连着皖北乃至中国人的胃口的。有人说,红薯就是藏在土层之下的隐士,它们的表象是青绿的藤蔓,这像极了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清高或愤青,在土层之下,深深扎根,慢慢放大自己的“块垒”,这块垒,就是它甜蜜的“果实”,也是它的根脉所在。

旧时,每每立冬以后,霜很快就铺天盖地的降下来,这时候,用大抓口来把土里的红薯刨出来,故乡人称之为“出红薯”,大大小小的一嘟噜红薯,好似一个家族,就这样被连根拔起,惊艳开始自己的表演。

初冬的田野,土地劳累了三季,到了需要休息的季节,这样的晒垡地,最宜用来晾晒红薯片,绑在条凳上的红薯推子往地里一摆,一大堆红薯,弯腰捡起一个,在推子上噌噌噌地推下去,红薯被刀片切割成一片一片或雪白或金黄的红薯片,用条筐装着,撒到晒垡地里,历经一周左右的晴好天地,红薯片就晒得焦干。这样的红薯片最宜和绿豆一起煮粥,洗净的红薯片,掰成碎片,在锅内煮,水沸后,不时披上一层凉水,如是往复,约莫半小时以上,红薯片就在沸水中开花了,搅上面糊,煮熟之后装碗,红薯片吃起来沙楞楞的,香得很,粥中的糊糊中亦有红薯的甜香。

霜色越来越重,到了做红薯粉丝的季节,做红薯粉丝一定要等到上冻。把淀粉含量很足的那种红皮白瓤的大红薯丢到粉碎机中打碎,与清水一起过滤沉淀,做成粉坨,用那种细纱布兜着,晾干后,一个粉坨足有百余斤。这样的粉坨就是做红薯粉丝的原料,粉坨融化在水中,调成糊糊状,下面用地锅烧一锅开水,上面把红薯粉糊糊装在漏勺中,用一木块敲打漏勺,糊糊化作条条,均匀地落在沸水中,稍事煮沸,用大竹筷子捞出来,放入凉水中,再被人按照顺序捋顺,挂在竹竿上,一竿又一竿地挂在室外控水。待到夜晚上了冻,次日清晨,就着阳光把粉丝一根根剥开,黄褐色的粉丝,透着丝丝的青晕,似乎不忘红薯叶的情意在。红薯粉丝很快就被风刀霜剑晾干了,这样的红薯粉丝很好保存,吃上一年两年完全没问题。冬日,与大白菜和猪油渣在一起炒,味道尤佳。当然,用来煮作牛肉粉丝,于冬日清晨来吃,亦大好,有粉丝相伴,冬日就这样顺顺溜溜地走过了。

我有时候想,中国最早的暖手宝,也许就是红薯,确切说,是烤红薯。冬日,未见其人,先嗅其香的,就是烤红薯的车子,多是被老者引着,车上架上以铁皮桶改装的烤红薯的炉子,炉壁上,挂在一只只烤红薯,吱吱冒着水,一掀开炉盖,一股甜香就飘出来,让人瞬间垂涎。少年时,暖手宝还不常见,最多能见到的是富贵人家那种黄铜做成的汤婆子,中间灌了热水,外面用印花蓝布包着暖手的。烤红薯就是最便捷的暖手神器,一只在手,一边暖手,待到温度适宜,剥开来吃,暖手养胃,吃得周遭的人都不停地咽口水。

对待红薯,最简单直接的食用方式,似乎是“烀”。一大筐红薯,用井水洗净了,在地锅内一通煮,那种劈柴火在锅底热烈地烧着,一锅子咕嘟,红薯的香很快就满屋子都是,待到红薯被煮得绵软,像是一个个醉汉躺在釜中,拿出来捧食,甜如蜜。犹记得一般煮红薯的锅,锅底永远会有一层糖稀,亦甘甜而有厚度,令人尤为期待。

关于红薯的往事,就像是红薯秧子,一拎出来,就是大串子,走笔至此,想起有一年春节,我和妹妹尚年幼,家中窘迫,烧了一锅红薯茶,大年初一,用竹筷夹着,大口嚼之,有过屠门而大嚼的自我安慰意趣,可能因为吃的是红薯吧,现在想来,亦不觉得苦。

1328字)

《安徽日报农村版》20223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梨花开如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