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清代皇家“战痘”出来的城市

标签:
大公报李丹崖承德战痘 |
承德记
李丹崖
每到盛夏时节,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想起一座城市——承德。
天气入伏,我第二次来到承德,下了车,一种扑面而来的凉爽与惬意包围了全身,这样一种“浸润感”,也许就是数百年前,清王朝把行宫放在这样的原因之一。
康熙皇帝少年时,曾得过一次天花(俗称“水痘”),险些被病毒夺去性命。据清代皇室家谱《玉牒》记载,顺治皇帝的八个皇子中竟然有一半因染上天花而夭折,康熙登基以后,康熙皇帝想起早些年,先于他得天花而去的皇子们,遂命人在全国各地气温较舒适,没有天花病毒滋生的地方,经过多方比较,选择了承德。
可以说,承德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
这里距离京畿之地较近,乘坐马车也就是数日路程可达,康熙命人在这里建好行宫之后,每每临近夏日,就搬到承德来“办公”,这里群山环绕、气候宜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尽管搬到承德以后,康熙皇帝也没有忘记攻克天花难题,他曾因少年得过水痘,病愈后,竟然有了免疫力,自此,再也没有得过此病,他想,自己一定了有了免疫力,他命御医精心研制有无克痘良方。经多次试验,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终于得到了克制水痘的良方,那就是取患有水痘病人痊愈后的结痂制浆接种于未患病儿童,经过试验,果真奏效。只是,仍没有大面积应用该方,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康熙命人研制的种痘方,可谓开创了天花疫苗的先河,然而,作为皇家,仍是惧怕天花,放心不下,每到夏日,还会到承德来居住,直至秋末才会返回北京,所以,这段时间,全部的公务都是在这里签批完成的,承德应该算是陪都了。于是,承德有了避暑山庄,有了外八庙,有了木兰围场……
承德这样一座城市,记载着清代皇帝的“战痘记”,也见证了诸多皇子的成长。木兰围场上,有乾隆皇帝张弓射箭的身影,也记录了他的多为皇子琴棋书画的生活,就连后来的咸丰皇帝的晚年,以及慈禧太后的多半光阴,也都在这里度过。
行走在避暑山庄,郁郁葱葱的草木,巍峨的山峰,以及山林间穿梭往返的小畜们,组成了这里的全部。天然的植被和草木庇护,为整座山庄带来了阵阵荫凉,这里的园林景观应该是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清代皇家建筑典范了。这里的建筑,所选木材多为楠木,蚊虫皆不敢靠近,形成了天然的庇护所,这里的烟雨楼还曾经拍摄过《还珠格格》等影视剧而名噪一时。烟雨楼前,曲院风荷,荷花开得妖娆,似乎在记录着一个封建王朝的繁华和落寞。
站在山庄的山巅望见外八庙,香火缭绕,这样一座皇家寺庙中,六世班禅曾在这里居住,故而,也被称之为班禅行宫。寺庙前的转经筒斑驳而有了包浆,菩提树高耸入云,因生于山峦,而陡增了几许高度。远远望去,外八庙与布达拉宫极为相似,又被称之为“小布达拉宫”。
从清晨到日暮,承德的天气温差明显,正午稍稍的天气热度以后,晚上在山峦之间看实景演出,竟需要披一条毯子。所以,在晚间,围着篝火吃上一份烤全羊大餐,喝着啤酒,与山峦之间的夜气和凉爽劈面相逢,是何等的惬意!
承德的城市并不大,旅游是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尽管这里交通并不十分方便,人们人固守着没有高铁和飞机的交通方式,这样一种慢,却恰合了“慢游”的节奏。所以,走进承德,把行程放慢,让光阴沉淀,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
(1378字)
《大公报》2019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