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串的情怀

标签:
大公报李丹崖饮食男女 |
撸串的情怀
李丹崖
中国人在1800年前就开始烤羊肉串。这一事件记录在鲁南地区发掘出来的东汉末年画像石上。而且这样的画像石不止一幅。其中一幅画像石上的两人,一人年长,一人年幼,两人用叉串肉,在火上烤,且用扇子扇火驱烟;另一幅的情形是这样的,两位妇人,一人用刀叉串着鱼,一人打酒,妇人身后的男子等着接酒;还有别的,有十余人在一起烧烤的情形……这些足以证明从东汉末年开始,烤羊肉串已经深入人心。
烤羊肉串,现代人称之为“撸串”。一个“撸”字,足见吃羊肉串时的快意和潇洒,路边的小馆子里,叫上二十串羊肉串,三两好友,上了一桶扎啤,这就开撸,肉串的香,扎啤的清爽,加之促膝而谈时所吹的牛皮,算是某个黄昏或夜晚最畅快人心的事情了。
撸串的人,从来不讲求馆子的大小。小馆子里,叫上四个凉菜,一般是花生毛豆、蜜汁莲藕、老虎菜、黄瓜蘸酱,边吃边喝,极尽苍蝇馆子的粗糙美学。酒杯碰撞声,猜拳行令声,喝多了的酒话,窃窃私语的情话,一阵有一阵的油烟味和佐料香……充斥着整个小馆子,这才是浓郁的人间烟火,而这些,在干净舒适、装修高档的大馆子里是遍寻不着的。正襟危坐地坐在好物油烟味的大馆子里,西装革履燕尾服地吃上一份羊肉串,总觉得少那么点意思。
撸串,撸的是氛围。市肆喧嚣,市声如潮,我们撸几只串串从各种声场中走过,那被撸下来的竹签、铁签,就是一叶叶小舟,驮载着我们从某个潦草的晚间度过。一觉醒来,昨晚的酒话,淋漓尽致的挥洒,煞有介事的故事,都在耳边和嘴角残留。
我问过一个作家,你对故乡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他说,故乡的小镇,镇上的电影院,电影院门口始终飘着孜然和羊肉想起的烧烤店,那家烧烤店里记录了他的青春和成长。
也看过一个纪录片,叫《人生一串》,纪录片中所解构的社会场景,所描摹的烧烤情结,所间接呈现出来的人间温情,所展现的市井生活,是异常诱人的。
撸串,不止肉食,时蔬亦可。烤茄子淋上蒜泥,烤青椒抹上酱,烤馍片撒上盐巴,烤香菇滋滋冒油,烤韭菜纤维绵软……都是上好的美味。
烤串,是重口味的,也可以配一些杂粮粥来吃,或者配以冰粉,都能相得益彰。烧烤店也是一个大江湖,经由一串,把世间的各色人等串联在一起,拼凑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撸串嘛,我理解为打碎了的生活,我们用一根竹签把这些鸡零狗碎串起来,撒上佐料,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烹制,总能制作出生活的香甜来。
有串千般好,无串少精神,这就是撸串的情怀。
(1000字)
《大公报》201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