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曼陀罗平反

标签:
安徽日报李丹崖曼陀罗华佗草木恩典 |
为曼陀罗平反
李丹崖
我不太喜欢“曼陀罗”这个名字,我倒是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万桃花。
我小时候曾多次在曼陀罗的花边经过,一般见到它多是敬而远之,这种味道臭臭的花朵,单从样子上来看,白中泛着粉,倒也有一些桃花的意思。做中医的父亲告诉我,凡是花朵散发臭味的花朵,哪怕再好看,也不要去触摸,我谨遵父亲大人的教诲,从不敢去摘。
我从不敢去摘,还有另一个原因。父亲告诉我,当年,神医华佗的儿子沸儿就是因为误食了曼陀罗而致死。老实说,现在很多关于华佗的传说都有这个桥段,我倒对此深疑,如此臭的花朵,不可近身,怎能去吃呢?沸儿的嗅觉会有问题吗?即便是嗅觉有问题,曼陀罗的果子也周身带着刺,那种刺长短不一,带着臃肿的淡紫色,看起来就瘆人,怎能下嘴?
如此说来,这样一桩冤案,沉冤千年,一直没有昭雪。
我不知道华佗是怎样遇见曼陀罗的,也不知道他是怎样发现曼陀罗的药性。总之,这绝非是一种偶然。
在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华祖庵是依着神农衣冠冢而建的,这里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有了中医药文明的萌芽,并随着历史推进的不断发展壮大,华佗也正是在了解到曼陀罗的药性之后,合理搭配用量,发明了麻沸散,并为他日后成为“外科鼻祖”奠定了基础。
麻醉药这种东西,在古代是不被认可的,至少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从曹操拒绝让华佗为其麻醉开颅到关公的刮骨疗毒,都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在那样一个乱世,人们一定是被死亡的威胁给吓怕了,从王侯将相到平头百姓都是,所以,一提到麻醉,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蒙汗药”,把人麻翻之后,意欲不轨。
麻沸散的初衷是为了减轻人们在手术时的痛苦,但是,和痛苦相比,死亡的威慑力肯定更大一些。那么,第一个被用了麻沸散的人是谁呢?如今已不得而知,我想,一定是华佗的一位病人,在华佗再三解释之下施用。甚至,或许就是华佗的儿子沸儿。
也许,沸儿的死,是一次意外,或许是用量过多所致吧。如果真是这样,华佗就更伟大了,为了力排众议,拿自己的儿子亲测麻药,这也许才是麻沸散命名的真相吧?
历史的烟云滚滚而过。我一直猜测,华佗最早和一株曼陀罗邂逅时,一定会叫它“万桃花”。华佗生逢乱世,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天灾人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作为一名百姓,生不起,无力养活自己,死不起,连一副好的棺椁都买不了。芸芸众生都“生不逢时”的时候,疾病肯定是蔓延的,于是,作为苍生大医的华佗,心里是想着尽快拯救黎明百姓与水火。“桃”这个字,在中国人的文化概念里,和“逃”是相通的,比如,每逢春节,在门上要悬挂“桃符”,寓意“灾祸望见此物,速速逃离”,灾祸退避三舍,幸福与吉祥自然常驻身边。华佗唤“曼陀罗”为“万桃花”,一定是寓意“万众劫难,皆逃于世”,他是本着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愿望而想的,至于曼陀罗的药性,只不过是为了辅佐这样一种美好寓意而已。
少时,我家屋后有很多野生的曼陀罗,花开的时候,远观很漂亮,有一种牛奶撒上了草莓酱的效果,花落后,曼陀罗的果子裂开,露出黝黑的种子来,这样一粒粒,有一些诡异,生命力却非常旺盛,落地就,次年生根,会多出一大丛来。
越老越多的曼陀罗花开在一起,这样的曼陀罗花海远远一望,还真有些“万桃花”的意思了……
(1300字)
《安徽日报(农村版)》2018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