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炒作

标签:
大公报李丹崖心灵点击 |
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炒作
李丹崖
前不久,在异地搞过一次签售,由于我是“外来的和尚”,在异地并没有把自己的“经”念得出彩,而是远远不如本土作家的签售做得好。我的签售台前稀稀拉拉地一小队人马,而他们当地的作家却趋之若鹜、人头攒动。
后来,有人拿我的签售说事,说我太不会自我炒作了。我没来的时候,他们本土作家已经在报纸、电视上连续炒作了近半个月。我初来乍到,哪里是他们的敌手。
我反驳了这人对我的劝诫,我认为,本土作家之所以火爆,是他们接地气的缘故,另外,他们也确实实力超群,我与他们相比,实力有悬殊,亲和力不足,而客场作战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原因,至于“炒作”,就更无关系了,只不过是给我找个台阶下罢了。
炒作的功用大吗?的确,我们不否认其功用,但是,转念想一想,如此炒作,确实有些胜之不武的嫌疑。
2007年,由赵本山、宋丹丹、牛群主演的小品《策划》一经在春晚上演,对时下娱乐圈和文艺圈的炒作之风批得入骨三分。其实,炒作并非今人的独创,炒作之风古已有之。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刚刚写完《三都赋》的时候,交给众人品读,却惹得一片讥讽,他们说三道四,争议远远大于叫好声。后来,左思不得其解,就去问张华,张华看了《三都赋》以后,拍案叫绝,说,你这本书和《二都》、《二京》鼎足而三,只是因为没有人帮你推荐罢了,否则,定然声名远播。左思听了张华的话后,就去拜访当朝名士皇甫谧,皇甫谧看了以后,甚为欣赏,赶忙给左思写了一片推荐文,自此以后,先前所有对左思文章指点奚落的人,全都夸左思写得好了。
这则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里,原来,魏晋时期就有炒作事件的发生了,而且如此成功。
炒作并未就此终止,左思之后,又有庾仲。
庾仲初写完了《扬都赋》以后,拿去请庾亮帮着“炒作”,庾亮念在与庾仲同宗的份上,也效法皇甫谧,写了一篇文,说庾仲初的《扬都赋》可与《二都》、《二京》、《三都赋》一起,并列第四。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庾亮的赞美一出,一时间洛阳纸贵。后来,这事被谢安知晓了,谢安说,这样相互模仿,无异于屋上架屋,丝毫没有新意,非常不妥。
谢安的话一出,再也没有人敢这么“炒作”。
当今社会,欲流浑浊,人心浮躁,导致某时某人必须依靠一些“非常手段”来“抄近道”,这种做法,说白了,是“讨巧”,说难听点,就是“急功近利”。面对社会的浮躁,我们不妨给自己的“冲动”关于关“禁闭”,泼一盆冷水,让自己冷静下来,多一些慎思和笃定,多一些大气和沉稳。
因为,虚浮总被雨打风吹去,到头来,还是稳重踏实的人笑到最后。
(1020字)
《大公报》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