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上温柔

标签:
美食安徽商报岁食记李丹崖 |
项上温柔
李丹崖
什么是槽头肉?即猪崽在槽里吃食的时候,与槽接触最多的部分,也就是项下三寸的猪脖子。杀猪的时候,多喜欢从这里开刀,故而容易留下血污,样子看上去不雅观,打乱了“色香味俱全”中的“色”字,槽头肉是上不了台面的。
其实,在古时候,槽头肉并非如此受冷遇,而是御膳名菜之一,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吃到。《晋书·谢混传》记:“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是呼为(禁脔)。”皇帝一吃,臣民皆不敢再吃,所以,才称之为“禁脔”。入得了皇宫,上得了御膳,那哪是一般的美味。
在故乡,槽头肉是为人厌弃的,美味成了无味。故乡人称槽头肉为“血脖子”,难以清理,有血污,去毛也费劲,更难做,少有人问津。卖肉的也多把血脖子割掉,随处丢弃。
父亲知道槽头肉是好菜,每次赶集,总要买来一些,或红烧,或做粉蒸肉,是难得的美味。红烧,老抽、甜酱能遮盖血迹;粉蒸,粉也能遮盖血迹,这样就解决了“色”的问题。遮盖了不雅的颜色,吃起来,自然也就没顾虑了。
槽头肉吃起来有嚼头,筋道,瓷实。懂行的人都知道,一头猪从生到死,动得最多的恐怕除了腿脚,也就是脖子了,越运动越美味,所以,槽头肉是肉中极品。
天下食客分三等,一等者,为美食,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二等食客,巧取豪夺,不择手段;三等食客,撞见就吃,没有拉倒。吃槽头肉者,当属一等食客。
在武昌的一家餐馆曾有幸吃过一次,实为撞见。见菜单上有,点了一例。分量小,味道却很足,一份粉蒸槽头肉,我整整吃掉三碗白米饭。老板看得也惊奇,问,是槽头肉太腻了吗?我答,不是不是,是太好吃,舍不得用一碗米饭就把它消耗掉。那次武汉之行,许多人问,吃鸭脖和热干面了吗?我说,没有,印象最深的却是槽头肉。众人窃笑,说是白去了一遭武汉。我倒不这么看,一个人,去一个地方,遇见一种美味,实为上天眷顾。天底下有那么多地方,有那么多美味,偏偏是它果你口腹,怡你神情,这吃的哪里是美食,缘分,缘分。
前几日,陪一帮文友到郊区的农家乐小聚。在菜单上,看到一种名叫“项上温柔”的菜,价值不菲。出于好奇,点了一份,端上来,方知是槽头肉,有种如遇故友的熟稔,遂想起小时候父亲捡漏回来所烹之美味。
《安徽商报》2015年5月14日“岁食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