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上闻鸟
李丹崖
评价一个人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有位文友总结“三有”:腰包有钱,身边有人,举头有鸟鸣。
为什么非要加上鸟鸣,才算得上幸福生活呢?
文友答,这是日子滋润的标志呀,你想,吃喝都成问题,谁还会养鸟?另外,养鸟的人,在脾性上,是有些趣味的。
我笃信不疑。想起周作人,他把那些在自己院子里飞来飞去的鸟雀称之为“家奴”,对每一只鸟雀如数家珍,如若添了新成员,我想,周作人是要喜得像个孩童,多为它们撒两把谷粒的。
举头有鸟鸣,这样怎样的期许?周作人在《鸟声》里写满了这样的期待:“现在已过了春分,正是鸟声的季节了”,多少有一些迫不及待的意思。
鸟是春天的信使,也是生活的闲笔。候鸟来去,这是季节的信号,一些常驻的鸟雀,似故人,在清晨,用两三声鸟鸣,开启一天的清亮。这一天的日子都是温润盎然的。
清朝进士吴锡麟曾给自己的友人写了这样一幅手札:
“枕上闻鸟声关关,披衣起盥,日色已上纸窗。望宝石诸山,轩豁呈露,笑黛宛然。足下能同一游乎?已买艄舲以待。”
闻鸟且醒,洗漱完毕。日光爬在纸窗上,树木的枝条把影子拉在窗纸上,那树、那鸟就是最好的国画。那鸟鸣,似闹钟,也似轻音乐,舒缓地在每一个早间流淌。是呀,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且备上兰舟,邀你一起游览山色吧。我想,枕上的鸟鸣与山间的鸟鸣,也有着一样的清脆。
鸟鸣似一张请柬,成全了吴锡麟邀友同游的绝佳理由。
梅尧臣也是极爱听鸟鸣的雅士。他在《和欧阳永叔啼鸟十八韵》里有这样的句子:“君今山郡日无事,静听鸟语如交争。提壶相与来劝饮,戴胜亦助能劝耕。我念此鸟颇有益,如欲使君劝以行。”另有《百舌》一篇:“天窗明未明,飒飒过微雨。已闻高树头,百舌间关话。幽人枕上听不听,变尽春声始飞去。”
鸟声唱起来,我们来饮酒,春光潋滟,心事似那枕上的舟楫,已被那鸟鸣牵着,翻越三山五岳,何日是归程,且听枝上鸟鸣三两声。鸟声叫得欢了,也就说明我已经回来了。
枕上闻鸟,心坎逍遥。
(800字)
《安徽商报》2015年3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