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时光
 (2014-02-07 09:07:59)
	
			
					(2014-02-07 09:07:59)		| 标签: 语文周报十九里镇品茗随笔李丹崖 | 
小镇时光
李丹崖
“十九里”,我家所在的镇子。据说,这个镇子距离城市老城门有十九里的路程,因此得名。
想起十九里,我总想起旧时光景:不宽的街道、绿得发旧的邮筒,红砖外墙的中学,零零散散拉砖的马车,时而遇见的牲口粪便,还有那飞扬的尘土,裹挟着药材市场里扑鼻的中药香,混杂在一起,在夕阳里,一天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些年,我在小镇中学上初中,镇子上最常去的去处就是一家电话亭,那里的老板会零星贩卖一些旧书,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依稀记得有收废品的老者,拎着蛇皮袋经常出入于这家电话亭,我怀疑那些旧书一直是收废品的老者卖到这里的。尽管如此,仍丝毫没有削减我去那家电话亭的频次,依稀记得,从那里买过《后汉演义》、《说岳全传》之类的书,还有顾城、北岛的诗集,从这些书里演化而来的句子,多次被我用到课堂作文里,引得老师红笔圈点或批注的夸赞。
那些日子,我才十几岁吧,除了课业之外,拥有着无忧无虑的光阴,早读的时候,老师会允许我们开脚门跑到校园外的小树林里,那里有些叫不上名儿的花朵,我还曾专门从父亲的案头拿来图例版的《本草纲目》,一一对照那些植物的样子,何首乌、婆婆丁、苍耳子、荆芥等等植物逐渐走进我的视野。
小镇上的影院里时不时会播放一些红色影片,也有商业化的片子,不多见,若有,我总会省下来三天左右的菜钱排队去看。条件不怎么好的一家影院,也作礼堂用,里面充斥着霉变气息和瓜子皮的香,杂糅在一起,味道怪异得像极了电影里复杂的故事情节。
那是文化生活极端贫瘠的年月,除了卖旧书的电话亭和电影院,我们能去的还有小镇上的照相馆,到那里拍一两张艺术照,留作写毕业留言的时候用胶带粘在留言本上,互赠以作纪念。何其寡淡低调的青春,后来,这些被压抑的芳华,到了高中被充分的释放出来,我由小镇上憋屈的文艺少年变成了爱出风头的文艺青年,发疯似的写诗和散文,投给那些邮政簿上能找到的联系地址投递过去,多半都是石沉大海。
还有一家酥肉店,那是我们打牙祭的去处,一个月也去不了一次,买一些猪肝和肉丝面来吃,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很香很过瘾,直吃到满头大汗,畅快淋漓。某室友过生日的时候我们还尝试喝了些酒,辣得火燎一般,应该还买不起“古井贡”,应该是一些小厂劣质酒,没有瘾,只为这小镇的青春添一些豪气吧。
蝉嘶声声的夏天,我们作别这座小镇,在城市高中开始新的生活。泡桐花落了一地,甜丝丝地祭奠着我们青春的梦呓。稍后,我又回过几次小镇看过,街道清爽了,校舍翻新了,泡桐树不见了,却显得干巴巴的,少了几许旧时光景里那些生活的味道。
(1030字)
《求学》2014年3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