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品邮日历 |
潼关驿与潼关
潼关驿,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黄河南岸。潼关古为桃林塞地,东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始设潼关,唐置潼津县,明置潼关卫,清置潼关县,后升潼关厅,1913年复改潼关县。晚唐诗人许浑秋有《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汉代城垣遗址
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关隘重地。潼关之名,因水而得,据《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因其南依秦岭,有十二连城禁固诸谷之险;北带渭、洛,会黄河抱关而下之要;东、南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仰视悬崖,俯察洪流,险扼峻极。唐杜甫在《潼关吏》一诗中曾以“丈人视要处,狭窄容单车,艰难苦长戟,万古用一夫”来描绘潼关的险要。潼关十二连城在潼关县东 3公里的禁沟两岸。禁沟南北全长约15公里,因长期山水冲刷,沟底形成宽30米的平坦斜坡道,成为通往潼关城后侧的一条军事要道。为了潼关的安全,自唐代到明清严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十二个,没个的边长10.5米,宽11米,高7.6米,夯层厚9—14厘米,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俗称十二连城。相传唐末黄巢进攻潼关城,就从这里进兵。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企图越潼关城东进,在此与明将孙传庭进行过激烈战斗。
西门雄姿
潼关城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周长约5公里。北、西与东北,为版筑土墙,外抱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潼关城有六处城门,每处各有两个门洞,有瓮城相连。东门又称“金陡门”,最初名“迎恩”,后改为“平藩两陕”;西门名“怀远”,后改为“控制三秦”。南门有二,东为“上南门”,初名“凌云”,后改名“麟游”,再改“览山”;西为“下南门”,初名“迎薰”,后改名“凤口”。北门亦有二,西侧是大北门,初名“吸洪”,后改名“霸英”;东侧是小北门,初名“俯晋”,后改名“拱级”。南北各有水关,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
仅存的南门洞成为农舍
潼关城内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等建筑众多。只可惜1958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县治迁移,城砖几经拆除净尽,如今只能从残破土垣上联想当日之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