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驿聊斋打牛坪驿文化 |
分类: 品邮日历 |
打牛坪驿学打牛
“亭因卧龙旧,犹载打牛坪。耕战纡经略,春秋几送迎。野花空晚落,蔓草自春生。怅望三分迹,流传后代名。”这是明代诗人杭淮的《打牛坪驿》诗,诗中赞扬了诸葛亮能耕能战的经天纬地之才。
打牛坪驿,旧在永平县(今云南省永平县)东北的打牛坪堡,明代曾在打牛坪设土巡检司。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在这里教当地人如何用牛耕种,地名驿名均由此而来。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蜀军兵分三路开始南征。诸葛亮亲领一路向南推进。半年征战,平雍闿,杀高定,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同年九月,三路蜀军在滇池(今云南省昆明市南)会师。为巩固南征的胜利成果,加强蜀汉中央政权在南中地区的统治,诸葛亮采取怀柔政策,让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担任中央或地方的官吏,连孟获都担任了蜀汉中央政权的御史中丞。还将南中地区的四个郡改为七个郡,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在实行政治革新的同时,诸葛亮积极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派人教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用牛和铁犁耕田种地;教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现在云南宝山县城以南大约十里的地方还存有三个据说是诸葛亮修筑的能灌溉千亩田地的“诸葛坝”。如今,云南省德宏地区傣族人民还流传着诸葛亮怎样带来牛耕,佤族人民流传着诸葛老爹如何教他们盖房屋、编竹箩的故事。诸葛亮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爱戴。
明人朱应登《立春过打牛坪》:“汉相何遗爱,千年著驿名。何缘立春日,能过打牛坪。筹策难回运,间关难费耕。人心今易见,成败岂堪评。”诸葛亮确实“遗爱”甚多,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