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城门及其他》文中写道“里九外七皇城四”,还有一个下句:“九门八点一口钟”,这“一口钟”,说的就是崇文门。古时候,北京城要按点关城门,只有崇文门不关;崇文门以外的八个城门关门时都打点,只有崇文门敲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北京有四个海眼,第一个在玉泉山下,第二个在北海琼岛下,第三个在北新桥,第四个就在崇文门。相传明朝宰相刘伯温和姚广孝在北京修建八臂哪叱城,惹恼了龙王、龙子,于是出来捣乱,被姚广孝捉住,那龙子就被镇在崇文门下的海眼里,姚广孝有言,龙子若要重见天日,除非崇文门打点。从那以后,崇文门再也不向其他城门那样打点,而是改成敲钟,龙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兴风作浪。
其实,明清时京师九门中,有八座晨启暮闭,唯独崇文门是从来不关闭的。九门提督衙门设在崇文门里,每天这里一鸣钟,其他八个城门就跟着打点。所谓“点”,就是挂在城门上的铜质云牌,只要城门一关,任何人也别想再进来。不关城门的崇文门则整夜有官兵守卫,也不能随便通行。崇文门设钟不设“点”,有事鸣钟通报,是为了区别其他城门,与龙子海眼无关。
元建大都时,在今东单路口南侧设“文明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元大都南城墙被南移
明成化年间,京师九门的课税统一于崇文一司,崇文门成为京都第一大税关。崇文门税司每年从过往商贩、行人中收取税银数十万两。清末,崇文门税关所收税银被慈禧用作日常脂粉、梳妆费用。1930年,四百余年的崇文门的税关被国民政府撤销。
崇文门还是运酒的通道。明清时,城内不许开制酒的“烧锅”,在崇文门指定了18家酒商,凡外来酒类皆由他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因当时北京东郊制酒烧锅多,有东路烧酒之称,所以靠近东面的崇文门多走酒车。
旧时崇文门地区离贡院较近,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众多,建起了许多同乡会馆,方便应试举子科考。崇文区境内历史上有会馆一百五十余处。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