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京城门有十一:丽正门、文明门、齐化门、崇仁门、光熙门、安贞门、健德门、和义门、平则门、肃清门、光熙门、顺承门。明永乐年间以元大都城为基础建新都城,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崇仁门为东直门;废安贞门,设安定门;健德门曾改得胜门,后城墙南移设德胜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平则门为阜成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同时取消光熙门、肃清门。
下图:安贞新貌
北京外城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加强防范而建,由于经济拮据,只修了南城,京城“凸”字型轮廓由此而成。七座外城城门为: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
所谓“皇城四”为皇城的四个城门,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则是皇宫的宫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至此,京城二十四个城门均在其列,唯独不见和平门、复兴门和建国门。那么,这三个门是怎么来的呢?
下图为老正阳门全景
北京老城门不仅是出入通道,而且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组成了整套城防要塞。而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则仅仅是缓解交通而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下图为现在的正阳门夜景
和平门是为沟通南、北新华街而开辟的。1913年,袁世凯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西长安街南侧的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开通了一条南达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又建南新华街于外城。朱启钤本想打通隔阻南、北新华街的城墙,与府右街连成一条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然而正阳门外的富商担心行人分流影响生意,造谣“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于总统不利”,迷信风水的袁世凯阻止了该计划。
直到1926年4月,冯玉祥部将鹿钟麟任北京警卫司令,终于在阻隔南、北新华街的城墙处开辟了上、下行两个门洞,并安装了铁门,命名和平门。1958年,和平门门洞被拆除。
下图:府右街
复兴门和建国门则是日伪统治北京的产物。1939年,日寇在北京西郊和东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以及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为连接街市区域与城内交通,扒开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西称“长安门”,东称“启明门”。1945年抗战胜利,“复兴、建国”政治口号流行,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改“长安门”为“复兴门”,“启明门”为“建国门”。1946年11月何思源(何鲁丽之父)任市长,增建复兴门拱券门洞,加装铁门,1955年拆除。而建国门则一直是个城垣缺口。
下图:令人晕菜的西直门立交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