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德钦县邮政局
在飞来寺,前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个头不高,面色黝黑的青年汉子,他就是德钦县邮政局的局长蒋初。
从飞来寺上下来,走十五六分钟,看到山下错落的建筑和街道,所有建筑都像播撒在一只巨型的钵盂里,那就是德钦县城。暮色笼罩下的德钦县城,让人感觉有些神秘。我们在邮政局门前下了车。天快黑了,我向李波提议先走一走看一看,否则天黑下来,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从邮政局向前走不远处有一座藏族风格的古碉堡式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蒋初告诉我那是德钦县升平镇政府。
有资料说,升平镇自古是茶马古道重镇,扼滇藏古道隘口,来往马帮在此歇脚,所以此地有许多马帮固定歇脚的旅店,称“南布”。店家和马帮双方都极守信誉,毫无欺诈。
德钦是一座山城,有点到了重庆的感觉。事实上德钦也是云南省最高的县城,街道比较狭窄,坡度也比较高,走起路来有点喘不上气。
长途跋涉,大家都有些累了。道路艰险,我们的领队何建华一路不敢合眼,下了车还要强支撑着跑前跑后的忙;刘艳近几天身体不适,干脆在车里躺下小憩,也是不得已;薛筠年轻,精神头儿大一些,也是有个地方就想坐下;我虽然很累,但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变得很兴奋,总想多看到点什么,好积累素材。晚上七点多,德钦的夜色开始降临,街上霓虹耀眼,车水马龙,小城的夜晚并不寂寞。蒋局长为我们安排好了晚饭,是鸳鸯火锅。就在开饭之前,我们采访了蒋局长。
蒋初局长是康巴藏族,32岁,个子不高,很健壮。他黝黑的面庞,浓眉大眼,高鼻厚唇,满脸的真诚。他说,他的名字是活佛给取下的,汉语音译为“蒋初”。用藏语来读,听来“蒋”有点像“加”的音;“初”有点像“粗”或“措”的音,好像跟“措”更相似一些。读来短促,韵尾急收,“加措”更接近藏语的语音。见我那么认真,他风趣的说:“参加工作必须有一个汉语名字,领工资要签字啦,当局长要刻图章,否则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蒋局长告诉我们,德钦县城海拔3450米,全县国土面积729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8万。德钦县局下设7个邮政分支机构,全局21名职工,邮政业务发展举步维艰。去年,州局下达50万元经济指标,他们勉强完成。他说,2001年德钦县的财政收入仅仅480万元,邮政完成50万元业务收入已经是天文数字。德钦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只有6.7%,邮政业务收入增长率却要达到20%以上。2002年,德钦局的经济指标是56万元,他感到压力很大。他介绍说,德钦局的业务收入只能靠县城的市场,乡下几乎没有什么潜力。而且乡村邮政所艰苦,投入大。最苦的羊拉邮政所夏季投递一次往返八至十二天,冬季则需要二十六天!
吃饭的时候,蒋局长指着一种山珍对我们说:“这是松茸,非常珍贵,海拔3800米以上才有,低于这个海拔很难见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专门出口到日本,一市斤最高售价突破2000元人民币!那时候,老百姓是吃不起的。搞这个能发财呀,可我们局的职工没有一个人因为采松茸耽误工作,再苦再难,也坚持在岗位上。”看着盘子里雪白的松茸,我们沉默了。这东西好贵呀,可再贵也没有滇西北邮政职工的敬业精神可贵啊!
见我们有点不好意思吃,蒋局长笑着说:“呵呵呵,现在没有那么贵了,一斤只要七八元,吃啊,吃!”说着,他站起身,高举着酒杯,用藏语为我们唱了一首祝酒歌,都是美好的祝福,我们只听懂了一句:扎西德勒。
7月4日早六点,我从床上爬起来,忙不迭洗潄后就跑到街上。啊,德钦的早晨好美,窄窄的马路上三三两两地有喇嘛走过,还有背着背篓的藏民。远处山峦天际漂浮着洁白的雾气,宛如仙境。早点铺的伙计们已经忙碌起来,现在是旅游旺季,旅店酒楼生意红火,店店爆满。人们抓紧这短促的黄金季节,发展经济。回头看,我才注意到我们住的地方叫做“财鑫酒店”,看来,人人渴望繁荣,渴望富裕。
德钦县邮政局不是很大,办公在后院,前面是营业厅。营业厅很窄,装修简单,柜台和家具也比较陈旧。这里邮政储蓄业务相对好些,我站在那里观察了一会,十分钟里有五位藏汉储户办理了业务。我们依旧买了些集邮品、信封和邮票,加盖了这里的日戳,见我们手里有照相机,营业员手下有点慌乱,盖的日戳大多有些重影。音像制品和报刊零售单有一个营业厅,音像制品和书刊种类不多,均开架出售,这也是德钦县局主要的增收业务。
蒋局长高兴地说:“你们是北京邮政,也是全国邮政第一批到我们局的同行。”听了这话,我们很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