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lehai对我的著作感兴趣,他将“药物靶向作用”与中药的“引药”联系起来,开阔了我眼界。就是说,中药的引药比西药的靶向作用要早很多年。中药将这种药物又称为“药引”,中医处方中先选某种药物作为其他药物的导引,使药力可以达到病处,称为药引。
应该关注“药引”,比较两者的异同,互相丰富并得到启迪。
Lehai的观点摘录如下:
博主的<前药和药物靶向作用>应该是国内第一本研究这类课题的专著,所以值得著者化时间和精力进行广泛宣传.
中国几千年的中医药史,一贯是注重药物的配伍,以提高医疗效果的.其中"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重要原则,用现代话说,就是要用"主药;辅药;佐药;引药"合成治病的方剂.而使药(引药)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把药效引导到相应的经脉或脏腑.这表明中医早就注意到药物"靶向"问题,但可惜没有现代医药理论支持,出不了有系统,有理论的论著.而只能从医疗实践中列出一些具体的引经中药.
(2008-11-02 22:25:46)
自从<生物利用度控制--前药和药物靶向作用>问世后,关于中药"使药"的研究由此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年5月作者余文海撰写的论文<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一文中就提到"......如桔梗皂苷类、川芎嗪和芳香烃类等许多活性成分均有各自的主动选择性,能主动进入靶点部位,类似于引物、启动子、递质、介质、介导体、转导子、转运体等主动靶向性载体的功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最具引导作用的活性成分,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引导作用的“亲和素”或“靶向子”活性成分,为今后研制专门的“引经制剂”提供物质基础."
他的论文目前已归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引起中医中药界的重视.由此可见,博主的著作对祖国几千年中医学的贡献也逐步体现出来了--这个影响我早在一年前就预测到了.谨希望有更多的"余文海"能把<药物靶向理论>运用到更多更具体的领域中去.我相信,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运用是大有作为的课题,是提高药效救治病人的根本善举,希望能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才来研究运用,出成果!
(2008-11-02 23:06: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