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金行情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多基民仅仅随波逐流,不对行情的起因、内涵,以及结局多加思想,因此本人借题推敲,仅仅是推敲,不要当真。
与股市一样,基金同样走过一段行情难堪的过程,而且其难看程度比股市更为严重,严重的根本在于:在股市大熊中,基金行情下跌基民卖出基金,退出基市;在基金行情反弹中,基民也不看好基市,而卖出基金退出基市,于是涨走人、跌也走人导致基金份额迅速的大规模的缩小,其死气程度比股市更为严重,成了投资领域中的更重灾区.....仅半年不见就刮目相看,仅半年不看就咸鱼翻身,有人认为是因为基金团队的专家理财,才导致业绩猛增,才导致行情火暴,但是本人认为有其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望大家认真推敲,本人也仅仅大概的推敲。
一,股改后,成全了国有股的退出机制,而机制仅仅是机制,并不代表国有股真正能退出市场,退出市场需要真金白银。股改的成功不在鉴定退出机制上的成功与否,而是鉴定市场承接力的成功与否,于是,股市的扩容需要基金的大扩容,基金的大扩容需要大资金的集成,大资金能够大集成需要大行情的开路和点拓,于是一切顺理成章,才能顺理成章。
二,1074点左右,股民盼望逃出股市在想象中,基民急急逃出基市在必然中,1074后的牛初股市行情中有人排队开户进股市,而相对于基市则更是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到了股市行情发展到今天,股市观望或退出的人在不断的增加,理智性的开户数也不会成倍递增,对象与世界股市中的大众投资人数比例,中国牛却还远远落后于各国,筹码的增长数却远远的大于资金的追涨数,于是号召进股市却不用号召,而号召买基金却成了当务之急,理由是:1,股市需要大规模资金,单一的股民人群的总合数也不一定抵得过一家基金的开发数。2,牛市早期的基金业绩在成长期,不足宣传,而收获期的基金才体现诱惑期,由此,基金重仓股的大涨含义在诱惑中的效果正好处最佳时期。3,股民对象于股市,基民对象于基市,对象出来的现象是股市没有专家,而基市却到处专家,由此,无能的新股民正好可以在人为的最佳时期对象于有专家依赖的基市。4,国有股要大批真正的退出,需要大批的资金承接,由此,正好在最人为的最佳时候,适时出大批的专家基金来事前预备对象,恰倒好处到如火纯清之地步。5,......
正因为主流的基金主流了本次行情的辉煌,那么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需要大家来共同推敲:
一,股市涨中,股民买卖自如,自如在自己的操作中;基市涨中,基民买卖基金同样自如,自如在买卖基金的操作中,但是基金管理人却在买卖股票兑现基民的现金中不自如了,于是几个难题出现了:1,如果基金跌停,那么基金管理人对应抛掉相对数的股票用以付帐,显然基金管理人买卖合理,付得合理。2,如果基金跌但没有跌停,那么,管理人只要将小于本基金跌幅的股票卖出用以兑付,还是属于正常操作范围。3,如果基金涨,管理人用涨过基金涨幅的股票抛了用以兑付,还是合理的兑付范围,但是要是找不出涨的股票而被迫将跌的股票抛出兑付涨的基金,那么,岂非吃亏了,......的说法还有很多种,请读者自己想象还有的几种现象,总之,股民与股票之间仅一种买卖关系,而基民、基金、管理人、股票之间有多重买卖关系、操作关系,以及输赢关系,以及更为复杂的基金经理为了保存基金的业绩而故意将本基金打压到跌停板附近,对付迫切兑付的基民,用意保存业绩为后市忽悠创造条件,由此,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于:
基金管理人在股市真正调整前,是否会先于准备基金的调整,且属主动行为,要是后于股市的调整,那么辨证出是否属被动行为,那么业绩是否会很快被倒操作而输掉,由此,本文是否还可以借鉴出:1,关注到基金走势的先异动是否可以关注到股市将后调整,2,基金经理考虑到兑现基民现金的合理性,是否基金的调整幅度会大于股票平均的调整幅度,或者是否基金重仓股的调整幅度会小于基金的跌幅。
以上仅仅是用基金走势与股市走势间的推敲大概,以及借鉴大概,是否有理不必当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策群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