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店新篇

(2007-06-21 02:56:37)
标签:

老店教育

分类: 民间调查
老店新篇
图为老店镇政府驻地老店新篇
老店属立体气候,最低海拔800余米,最高海拔3000多米.图为高山村落红土.
老店新篇
这些孩子好奇地围过来.老店新篇
校园外核桃长势不错.
老店新篇

一个充满野性的孩子.

老店新篇
平地营小学.目前的校舍建于1992年,已不适应教育教学之需.老店新篇
听说为他们合影,孩子们笑得好开心.老店新篇
这些孩子好奇地围过来.老店新篇

在香港苗圃的功德碑旁,两名孩子好奇地打量我们.

老店新篇
在大海湿地盛开着成片的野花.老店新篇
校园里带露的玫瑰.老店新篇

尹武是巧家最早兴办义学的地方,《巧家县志》载:“县地教育虽开化较迟,然城乡私塾,所在多有。”又云:“义学即义塾。清代官创、官民合办的免费的初等办学形式。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地租和官绅捐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均与私塾大致相同。县地义学有籍可考者,计11所。”在这些义学中,老店尹武义学属县境首创。县志说,尹武义学“设在尹武,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东川知府崔乃镛、会泽知县祖承祐捐建”。尹武,今天属老店镇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一条土路贯通两地。(图为前往尹武的路上,泥泞难行,须随时下车清理裹住车轮的稀泥.)

老店新篇
数小时跋涉,天色已晚,而尹武之路依旧那么泥泞漫长.老店新篇
这样的路,让人望而生畏.老店新篇

路边的庄稼长势好,这位大妈今年的心情应该宽松些.

老店新篇
路边的野花好灿烂.这是一种当地人叫黄花香的小灌木,花可做花茶,清香宜人,果叶可治感冒.
老店新篇
这两个可爱的女孩真会打扮.老店新篇
举目四顾,雾锁山头,前路茫茫.老店新篇

翻过一重又一重山峦,终于来到尹武地界.右面的小山当地人称犀牛,我们只拍到它的前半部分.

老店新篇
尹武坝子果然名不虚传.老店新篇
对面山脚有村庄的地方就是尹武义学遗址.老店新篇
能在这里买地造屋,不愿做万户侯.当然是开玩笑,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有他们的苦衷.老店新篇

田畴井然,林木葱茏,炊烟四起,四周群山起伏,天地相接,好一派“平林漠漠烟如织”的壮丽景象。

老店新篇

得往前赶路,尹武小学还在前面.

老店新篇
 

尹武小学校园,一个老式四合院.新修教学楼完工后今年9月投入使用,这里将规划为花园.这所学校有在校生613人,教师20人,是全县最大的村完小.

老店新篇
 在尹武小学校长王登现家中采访.
                           

 老店新篇

                   

——老店镇教育发展纪实

 

 

走进老店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教育的正确目的,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许,老店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更能理解教育的深邃内涵。2006年3月,老店镇的教改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起步了,一年多过去了,老店教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改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在六月这个多雨的季节,笔者一行踏遍老店的山山水水,走进一所所学校,走近那些普通的教育者,见证了老店教育发展的沧桑变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校园里还是山间土路上,只要是有学生的地方,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从孩子们真诚的内心发出,“老师好”成了老店教育的流行语,成了老店教育最有力的注脚。这本是平常的问候语却折射出老店教育不同寻常的内涵,昭示着老店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百年老店

 

老店,地处县境东部,北和药山、新店接壤,西通崇溪、马树,南和包谷垴、会泽县毗邻,东临牛栏江和鲁甸县隔江相望。现有国土面积426.82 平方千米,人口54000余人,居全县第二。镇政府距县城122公里,距昭通市87公里。最低海拔800多米,最高海拔3000余米。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峰峦绵延,移步换景,风光宜人。

老店,在巧家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由于曾在镇政府所在地丁家坪发掘出铜钟一口,以至有专家一度把该处认定为古堂琅遗址。历史的烟尘过于浓烈,史实难以确考,但老店历史的悠久却是公认的事实。

老店,之所以特殊,还在于它在巧家教育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巧家县志》载:“县地教育虽开化较迟,然城乡私塾,所在多有。”又云:“义学即义塾。清代官创、官民合办的免费的初等办学形式。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地租和官绅捐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均与私塾大致相同。县地义学有籍可考者,计11所。”在这些义学中,老店尹武义学属县境首创。县志说,尹武义学“设在尹武,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东川知府崔乃镛、会泽知县祖承祐捐建”。尹武,今天属老店镇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一条土路贯通两地。我们去的时候,天不作美,细雨霏霏,乘坐的摩托多次陷于泥泞难以前行,但丝毫没有减弱我们对老店教育寻根的热情。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下午6点左右,我们一行四人终于抵达尹武。站在高处举目四顾,辽阔的尹武坝子田畴井然,林木葱茏,炊烟四起,四周群山起伏,天地相接,好一派“平林漠漠烟如织”的壮丽景象。数百年岁月的沧桑变迁,尹武义学校舍早已不复存在,义学遗址种上了茂密的庄稼。也许,这里的农夫怎么也没想到他们正在耕种一片曾引领过文明先河的土地……

文明之光因有无数的教育者而永不熄灭。

在距离尹武义学遗址不远的村街上坐落着尹武村完小,老校舍建于1983年,是个传统的四合院,但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据该校负责人王登现老师介绍,尹武完小现有在校生613人,教师20人,是目前全县最大的村完小。老校舍的旁边正在修建砖混结构的新校舍,由香港苗圃和县教育局共同投资68万元,建成后将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老校园将改造成花园和体育场地。

谈老店教育史,还得让我们记住另一所村完小——治乐小学。

治乐,背靠华山松采种基地——大白路,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过高深的峡谷汇入东面的牛栏江。这里,流泉淙淙,杨柳依依,村落隐隐,田间耕作插秧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恬淡自得的神情,所有这一切都印证着治乐是个古朴的世外桃源。治乐办学时间早,清末至民国年间就有了私塾,真正的公学创办于1923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办过附设初中和附设高中。风雨百年,治乐培养了大批人才。现居昆明的名师黄大林先生曾在这里任教,和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黄先生有诗为证:“前山公路蜿蜒,后山烈火腾焰。四周千亩良田,教农联成一片。借问这是谁家,我爱治乐学校。”

治乐新学校坐落在河岸的高台上,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在绿色田野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该校校长王朝会老师介绍,治乐小学现有在校生386人,教师18人。由于留守儿童多,学校特别开设食堂,现有80名学生在食堂用餐。王老师说,为了保证孩子们吃饱,十名学生一桌,每桌指定一名桌长,高年级学生照管低年级学生。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上课时间,不能看到学生就餐的场面,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食堂,封闭的橱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套餐具。

数百年栉风沐雨,老店教育让绵延的群山走出封闭,走向开化,走向现代。历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老店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6年,撤销铅厂乡和老店乡,设立老店镇,新设立的老店镇管辖原老店乡和铅厂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老店乡政府驻地。老店国土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人口位居全县第二。在老店行政区划“撤乡并镇”的同时,2006年3月,老店教育也实行“撤乡并镇”,全镇设一名校长,负责全镇的教育管理;四名副校长,分别负责镇一中、镇二中、老店片区小学、铅厂片区小学管理事务。自此,老店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

 

凝眸教改

 

走进老店一所所学校,老师们谈得最多的是教育“撤乡并镇”带来的冲击,他们普遍认为老店镇教育“撤乡并镇”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而最成功、最主要的经验是:

一是教改统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大力兴办对全体师生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民心工程。以往的教育资金是零散的,没法办成一件大事。现在可以把全镇教育资金集中起来,每年都可以对几处校点进行重点投入。自老店镇中心学校成立以来,学校把零散的教育资金集中使用,已统筹60余万元为全体师生做实事、好事:争取由巧家教育局帮助解决10万元后,修筑了从镇街到镇一中要经过一段盘山水泥路,解决了老店镇一中一千多师生泥泞难行的困境;对镇一中、镇二中近一半未硬化的操场进行了硬化,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投资11万元为治乐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和食堂,解决了80多名半寄宿制学生和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投资20余万元修建迤岔完小和花椒营小学等。

二是教改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力度。教改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教育管理实现了九年一贯制,一改以往中小学教育“铁路工人——各管一段”严重脱节的局面。“普九”后,小学没有升学压力,一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积极性不高,客观上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老店镇中心校成立后,狠抓各学段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目标指向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终身教育。特别是实行中小学行政领导对各村完小挂钩帮扶责任制,将行政领导的考核与挂钩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效相结合,加强了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督察力度。

三是启动了中小学教师间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召开教职工运动会、实行中学行政领导挂钩小学教育教学制度,以及开展各式各样的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打破了中小学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实施了《老店镇中心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方案》,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又具有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可以到中学任教,中学教学质量差的教师,流动到小学任教,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在中小学的合理流动,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老店教育的成功还在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以及对制度不折不扣的推行。老店镇教育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健全的,大到教育的方针目标,小到对每个行为细节的规范,几乎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一下就认同,需要一个解释、沟通、理解的过程,更需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管理者的公信力才会在师生中得到提高,改革理念才会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为此,老店学校的管理者们是从细节入手的。根据以往有教师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加强了督察力度,对那些置若罔闻的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并严格按制度处理,一两月下来,这类教师的责任心明显加强了。对那些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实行奖励机制,无论资金如何紧张都按时兑现。

老店教改能顺利推行,关键在于有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如果说校长之风是学校之风,那么也可以说校长之风是班子之风。在老店的日子里,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那里的教育工作者们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为了彻底整治校园环境卫生,领导们甚至亲自清理卫生死角。为了住校学生的安全,领导亲自带头巡逻,敢于和社会恶势力叫板。为了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领导带头和学生互致问候。饶校长常跟教师们谈,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有缘分才走到一起工作,要求大家珍惜这段难得的岁月。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爱岗敬业,蔚然成风。

可以说,是日夜发展的教育成就了老店镇的今天。1988年,巧家四中在这里落成,即现在老店一中前身。这在老店历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有了这所山区中学,才有了老店集镇。因为一所学校而有了一个集镇,这在巧家县其他乡镇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教育在老店举足轻重的分量。在教育改革推行的今天,这片土地上的教育者们并没有让父老乡亲们失望,他们把教育强人、教育强镇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让我们看一组数字:

2006年度中考录取高中考生165人,录取人数比2005年的61人增加了104人,升学率达67.5%,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单科成绩在全县的排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镇一中的政治从05年的15名升至3名,语文从12名升至7名,数学从9名升至2名,物理从8名升至6名,化学从16名升至8名,英语从14名升至5名,体育从11名升至8名;镇二中的政治从05年的18名升至7名,语文从21名升至8名,数学从19名升至10名,物理从16名升至7名,化学从21名升至10名,英语从22名升至19名,体育从13名升至6名。特别是镇一中的数学、政治两科的平均分超出了全市的平均分,已经跻身全县前列。

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老店教改首战告捷,看到全镇师生辛勤的汗水和闪光的希望。没有全镇376名教师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没有这些扎根山区的普通教育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不难想象,老店的发展进程将会多么漫长!

教育改革是向传统痼疾挑战的艰难过程。没有那些脚踏实地的践行者的实施,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是空洞的。改革中,因为有了一群教育战线上的实干家,老店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了解老店的教改情况,就不能不倾听那些在教改浪峰上搏击的教育管理者们的心声。

6月7日上午,笔者一行来到老店镇一中采访了老店镇中心学校校长饶祥平老师。

走进饶校长的办公室,办公桌后面的黑板上一行楷体粉笔字异常醒目: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看得出,这句肺腑之言,既是校长本人的座右铭,也是校长对全镇师生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

饶祥平,这位37岁的教育管理者,在老店有极好的口碑。也许跟他的为人处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为老店教育的硬软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让老店教育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饶校长是老店三合人,谈起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他深情地谈起了小学时一位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文发云。他说,没有文老师的启蒙和影响就没有他今天的事业和热情。他有好多次离开老店走出大山的机会,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都放弃了,十七年来默默倾情奉献。

饶校长介绍说,全镇17个村有18所完小,在校生5186人。镇一中在校生1218人,镇二中在校生307人。在职在岗教师376人。目前,全镇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养成教育良好,学习热情高涨。

饶校长原是铅厂中心学校校长,老店、铅厂撤乡并镇后,2006年3月任老店镇中心学校校长,管理全镇中小学教育。当时,正赶上全县教育综合改革推行之际,对于饶校长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迎接挑战。由于历史、自然的因素,山区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资金不足,硬件建设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求;校点分散,对各校师生的管理难度大;中小学教育缺乏整体意识;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育思想落后;贫困面广,控辍保学压力大……这些都是摆在饶校长面前的难题。饶校长到任后雷厉风行,带领班子成员开始了意义深远的教改之旅。

缺乏资金,多方争取各级各部门和各挂钩扶贫单位的支持。

市、县人大为海拔3000余米,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的大岩洞小学解决了60套崭新课桌凳。市人大帮助解决了大岩洞村马家沟、白岩沟两处校点每校5万元修建资金,为大岩洞所有教师每人一张新办公桌,2003年至2005年为大岩洞所有学生支付了“一费制”经费。

昭通市建设银行投资18000元、巧家信用联社投资10000元为大海小学建成水泥运动场一个,改善了办学条件。

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潘先生捐助17万元为老店二中建成教学楼一幢。

由香港林先生捐助24万元的法土南小学校舍修建工程正在实施中。

由香港苗圃行动、巧家县教育局共同捐助48万元建设的红土苗圃希望小学已投入使用;捐助68万元的尹武小学教学楼今年9月将竣工投入使用。

目前,镇一中除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外,拥有两间实验室,一间音乐室,一架钢琴,两部手风琴,一万多册图书,体育设施齐全,办公人员人手一台电脑,目前正在多方争取筹建教学综合楼。全镇小学正在加紧排除危房,迤岔完小、花椒营小学、干河沟小学正在重建,法土南完小、坪地营完小校舍的重建正在筹建中。据饶校长介绍,在硬件投入中,各级领导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援助。

受条件限制,山区教育和其他地区相比,要取得同等的办学成绩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由于学校离家远,或是父母外出务工,好些孩子无法正常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治乐小学和红土小学,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搞寄宿制,开办食堂。在红土小学香港苗圃工程修建的校园里,种上了师生们从附近山上采集的花草树木,各种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竞放,从这些普通的花草树木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区师生执着而顽强的生命意志。学校在校门前承包了一块农田,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播种、锄草、施肥,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解决了学生“吃菜难”的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一所高寒山区的小学得到如此生动的体现,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在老店教育沧桑变迁历程上,是一群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撑起教育的蓝天,是他们开启了山里孩子人生的第一课。还是让我们走进这些普通的教师,去感受他们育人的诚心和爱心。

王朝会,治乐小学校长。这位儒雅的山区教师在当地深得民心。王校长以校为家,制度加情感治校。他多方为学校建设筹集资金,如今,教学楼,图书室、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宿舍,校园绿化带一应俱全。目前,该校教学质量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王校长“两个关心”做得很到位:关心教师,每周组织教师搞篮球竞赛,每到长假,组织教师到各地考察学习,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对教师工作纪律要求极为严格,教师在上课前5分钟就到位。关心学生,为了让那些留守儿童正常完成学业,学校开办食堂,怕低年级学生吃不饱,特别安排高年级学生为他们夹菜。从这小小的细节上,我们看到一位村完小校长可亲可敬的品质。

苏燕,这位淳朴善良的女教师,当我们在铅厂小学校园里采访她时,她反复谦让,说她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其实,我们一踏进老店的土地就听说了她的事迹。苏老师是“民转公”教师,从1984年开始在偏僻的三合代课,1995年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苏老师是一把好手,她的课生动有趣,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二十多年间,从三合小学、三股水小学、铅厂小学一路走来,无论走到哪里,苏老师把爱的种子默默地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与其说她是一位好老师,不如说她是一位好母亲。她把那些单亲家庭的贫困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买文具,买鞋子,在给学生物质上帮助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有力的支撑。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孩子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山区教书好,有乐趣”,“当小学教师很自豪,教师应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父母”,苏老师诚挚的育人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大岩洞小学,这所老店镇海拔最高的学校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现年52岁的李传应老师。李老师是“民转公”教师。由于条件限制,“民转公”教师总有自身的“先天不足”,他们在育人路上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李老师就是这样的“拼命三郎”,为了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授课,他每天四五点就起床练习朗诵。试想,多少个夜色苍茫的凌晨,李老师的普通话在寂静的山峦上久久回荡,那是一道多么动人的风景……

 

 

收获明天

 

在老店学校,那些改革浪潮中涌现的新人新事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心扉。没有“人”这个概念的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正本清源,改变那些陈旧的观念和操作方式,改变那些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让育人者乐教、善教,让学生做到自我和谐,与人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尽管路途艰难,但老店教改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建立了深广的社会基础,迈出了至为可喜的一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老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变革中的教育正以强劲的势头推动着老店文明的进程,促进着老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各级领导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有学校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有全体师生的努力,我们相信,老店镇的教改必将取得成功,老店教育必将收获于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组水墨
后一篇:国画小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