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几段《三垣笔记》
(2009-06-30 22:16: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1、
评:明末军士杀良冒功之事太多。民间有“贼来如梳,兵来如篦”之喻。
2、
评:看来骂人的方法以及内容是千百年不会变的。
3、
评:在体制外可以说体制有些方面不得人心,但到了体制里面则要事事与其他部分相协调,否则将为体制所弃。在体制外的人要求里面的人注重实事,就像意义对应理论(correspondence theory)说的词项与事物对应,体制中的人只有服务于体制外的人民才算有意义,就如词项一定要指称事物,否则词项没有意义;但体制里面的东西,就像是意义融贯理论(coherence theory),不在乎外面的人或事物怎么样,而在于与其他信念的相协调,如果不协调就会被和谐掉,这是不是为官之道?
4、
评:看到这段首先是在魏斐德的《洪业》,顺治皇帝为崇祯皇帝失声痛哭,孤独将两个敌对政权的领导人联系在了一起。看来这种情感是全人类的。我好无聊啊。。。。
5、
评:从来看到对弘光帝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如把权力交给马士英和阮大铖,纵情声色,甚至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还在选宫女。但李清说他大度,这可就有意思了。
6、
评:莫非弘光帝是因为早已看穿复明无望,江山必定易姓,人为敌不过天意,才开始庸碌无为的?那真是明末清初最清醒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