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2008-10-06 21:4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西哲赵敦华版笔记 |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斯宾诺莎于17世纪中期,莱布尼茨于17至18世纪之交分别建立了唯理论的另外两个体系,标志着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 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inoza,1632——1677)出生于荷兰,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24岁时因思想异端的罪名被革除教籍,移居到阿姆斯特丹,以磨制镜片为生。斯宾诺莎的一生是思想自由、品德高尚的哲学家的榜样,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寻求拯救与幸福的哲学
斯宾诺莎说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最高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后,我便可以连续的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世俗的幸福是物质的满足,真正的幸福与世俗的幸福正相反对,二者必居其一。为了避免沉醉于世俗幸福,斯宾诺莎要寻找常驻不变的善,最高的善。他所说的真正的幸福、最高的善就是精神幸福,他对精神幸福不遗余力的追求,对物质利益极端鄙视。斯宾诺莎的幸福还有一个层次,就是通过对形而上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这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他继承了西方哲学的思辨传统。他把通过理性思维达到的境界说成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斯宾诺莎以自然整体为思辨对象,沉醉于其中,他感到人的一切,包括一切主观感情、欲望,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真观念和几何学方法
《伦理学》一书在哲学史上首次采用了几何的方法,从公理、定义出发,严格按照演绎的步骤来证明命题。当然,不是所有的哲学道理都能用演绎来证明,这些道理放在“附释”里。几何方法为什么适合于哲学,他在《知性改进论》里面做了回答。斯宾诺莎看到,方法论中有一个悖论,为了要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证明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不已。他把方法论比作工具,并且是原初的工具,它告诉人们什么是证明的正确途径,但本身不能被证明,方法论只能是反思性的,只能在对研究内容的反思中获得,斯宾诺莎说,正确的方法论是对真理的反思,“方法不是别的,只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但是“观念的观念”也还没有摆脱无限循环,为了打破这种循环,斯宾诺莎提出,方法论的反思开始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不需要其他观念来证明它的真理性,相反,它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真观念”就是这种天赋工具,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是对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反思,又是判断这一思想内容是否为真的标准。观念与外物没有共同性,无法比较,我们只能用一个真观念与观念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观念是否为真,观念之间的比较就是反思。真观念的内容本身给予心灵以确定性,为了知道一个思想内容是否为真,我们只需从真观念出发,用真观念来判断真伪。但斯宾诺莎也不否认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的一致,“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这种符合论建立在观念顺序和事物的顺序相一致的形而上学关系上,而不依赖于经验所证实的观念和事物相符合的事实关系。斯宾诺莎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区分了四种知识: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推理知识,直观知识。前两种又称意见和想象,是片面的混淆的观念,是错误的来源;推理知识又称理性,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是从真观念中推理出来的;只有直观的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它们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正确的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首先,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与其余的表象区分开来。其次,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再次,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来进行。斯宾诺莎认为,结果比原因复杂,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推理。
以上方法论的规定要求斯宾诺莎直接从最完满的观念开始,从最简单的定义、公理开始,推导蕴含在完满观念里面的丰富内涵,以单一原因为推理前提,以复杂结果为推理结果。这和几何学的方法不谋而合。
实体的概念
“实体”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第一个真观念,他关于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这一定义是从认识论出发的,但它的意义却完全是本体论的。斯宾诺莎对于实体有如下说明。第一,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只能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才是必然存在,通过某一存在物才 被认识的就不是必然存在。其次,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实体的概念和存在都不受另外的概念和存在的限制,否则就不是在自身之内被认识了。第三,实体是唯一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包含着无限属性和状态,如果在它之外还有实体的话,那么那个另外实体的性质和状态必然包括在这个无限的实体中,否则我们将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再者,实体是自因,而自因的概念排除了设立另一个实体的必要性。最后,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在实体中,但实体不是它包含的存在和认识的总和,否则实体就要受到部分的限制。
按斯宾诺莎的术语,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他把唯一、无限的实体等同于神,这符合犹太——基督教的严格的一神论传统;他把实体等同于自然界整体,又符合新兴的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的概念。但实体的哲学和科学意义要大于宗教意义,把实体称作神只是为了易于为人接受。他明确否认有超越世界的人格神,他说形体、人的心灵和情欲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性质来规定无限的实体是本末倒置的。另一方面,他进一步批判了认为神有意志和目的的传统宗教观念,认为这是宗教迷信的根源。斯宾诺莎并不反对崇拜神,但他告诫人们,人们崇拜、热爱神是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和热爱,并不是为了获得财产、荣誉和享乐。
属性和样式
斯宾诺莎关于属性的定义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无限的实体有无限的属性,但人类所能认识的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他关于样式的定义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存在的特殊状态是个别事物,与实体的自因相反,个别事物是一个由他因造成的结果,又是造成另一个结果的他因。所有的事物组成一个因果链,每一个事物都是其中的一环。属性和样式分别表示实体内外的规定性,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每一属性都表现为无限多的样式,每一个属性都好像是一根因果链条,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是这一链条上的一个个样式。
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斯宾诺莎不赞成把实体仅仅当作无限属性的无限多样式的总和。作为整体的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ns),作为实体的部分的总和是被产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ta)。他为什么要做这一区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哲学史的角度看,这一区分避免了泛神论的结论,泛神论认为神存在于、并且只存在于万物之中,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也是神,但他认为神不仅表现为具体事物,不仅在自然之中,而且也是超越万物的、保持自身独立的整体。斯宾诺莎的区分还解决了关于自因的哲学概念与科学因果观的关系问题。实体本身或能动的自然是自因,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终极因或第一推动者。无限的实体只能作用于无限的东西,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特殊的有限的样式。他还区分了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无限样式是从实体的某一属性派生出来的、适用于该属性的一切样式的性质,有限样式是由另一个有限样式的作用而产生的。按照他的区分,能动的自然只是普遍的自然性质和状态的原因,一个特殊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在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寻找,关于自然整体的哲学思辨并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
身心平行论
斯宾诺莎用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按照他的观点,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一个实体的两种属性。两者各自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事物和观念是不能相互作用的。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对应关系。这是事物的因果系列和观念的因果系列之间的对应,两个因果序列上的样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的身体属于广延属性,人的观念属于思想属性。每当身体在广延的因果序列上发生变化时,观念在思想的因果序列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他根据身心对应的道理,得出了“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的结论。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肯定思想和广延是不同的因果序列,坚持心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区别,同时又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协调的关系。
人性与自由
斯宾诺莎的目的是“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作“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他的自然观是严格的决定论,一切事情都发生在因果系列之中,自然中没有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事物的本性的必然性决定,人类社会和个人也是严格地被决定了的,既然如此,人何以谈幸福和自由呢?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他又说“我把永恒理解为存在自身······这样的存在也可以被设想为永恒真理”,按照这种理解,人自觉的按照自然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就是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当人自觉地顺应自然时,他是自由的;当人不自觉地被自然必然性所驱使时,他是被迫的。当他说到人必须服从的自然必然性时,他不仅指外在的自然界的规则,更是指人的内在的自然本性;当他说认识自然时,主要指获得关于人自然本性的实践知识,而不是自然科学知识。斯宾诺莎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我的自然倾向,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是个体的“现实本质”和人类德性的“惟一的基础”,伦理的善恶不是事物的本性,它们建立在人性的自然倾向和自然情感的基础上,是相对于人们对自身完满性增减的感觉而言的。善不过是所有快乐以及欲望的满足,恶不过是所有痛苦和欲望的折磨。所有这些自然情感和欲望都伴随着观念,这些观念有些是混淆的、不充分的,它们或是与身体状态有关,或是对外在原因的错误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没有能力控制和缓和自发产生的情感,反而被情感所累。反之,如果伴随自然情感和欲望的观念是充分的、真观念,使得人们对情感和欲望的外在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正确的知识,那么这些人就是自由的。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人的完善性表现为控制情感的自由,是和最高知识同一的,最高的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它伴随着心灵的满足和快乐,产生对神的爱,对永恒真理的爱。人们一旦获得最高知识,就能从情感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寻求关于神的知识也是拯救之路,通往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的学说虽然披着神学的外衣,但真正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全然没有对人格神信仰和崇拜的位置,并不时闪烁着无神论的思想。
第二节 莱布尼茨
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毕业于莱比锡大学,在德国贵族宫廷任教。在荷兰与斯宾诺莎有来往,是中国文化的热爱者。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单子论》《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
二迷宫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里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两个,称之为“二迷宫”,他说“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二迷宫也是针对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的。笛卡尔的学说通过斯宾诺莎走向无神论,仅仅把恶的起源归结为认识的缺陷,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做了不利于有神论的解释。另外他们的实体学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划了一道鸿沟,不能解决事物与观念之间的连续性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逻辑与事实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不容混淆;唯理论则试图用逻辑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是一致的,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所有的原因分为两种: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前者服从矛盾律,后者服从服从充足理由律。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是逻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亚里斯多德把逻辑规律总结为三个: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莱布尼茨把它们归结为矛盾律,又加上一个新的逻辑规律,声称所有发生的事实都有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虽然是关于事实的实在性的规律,但一件事实在成为现实之前是可能的,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一切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在上帝看来,一切事实都有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上帝的充足理由律是必然的。莱布尼茨关于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的区分与其说是逻辑的区分,不如说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区分,矛盾律是关于推理的规则,规定推理的真理;充足理由律是关于事实的规则,规定事实的真理。分析的作用在于追朔最简单的观念,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必然为真,分析法运用于数学和逻辑领域。我们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事实的真理,因为充足理由律在分析中是无穷的,只能停在某一步上,在此意义上,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莱布尼茨指出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用意并不是维护偶然真理,而是为了说明最后的理由在偶然事物系列之外,即上帝中。哲学若要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就不能囿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达到他所创造的结果,这是由单纯的原因到复杂的结果的综合法。莱布尼茨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首先使用分析法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用综合法,解释简单的单元所造成的复合的事实,并以上帝为充足理由,克服事实真理的偶然性。他的单子论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建立的。
单子论的理论背景
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数目无限多,每一个实体都是单子。单子论是针对当时各种流行的实体论提出的。首先针对的是物质实体,当时的一些原子论者认为有形的原子才是真正的实体,莱布尼茨反驳说有广延的东西是可分的,而原子不可分,这是自相矛盾的,只有不可分的单纯实体才是真正的原子。其次,针对心灵实体,莱布尼茨认为意识不局限于人的意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精神实体是多种多样的,从无意识的能动力量到动物的感觉到人的意识和幻觉,都是精神实体的作用。最后单子论也针对斯宾诺莎的唯一实体。莱布尼茨提出关于事物的“差异律”,个别事物的差别是质的差别,广延不足以区别事物的状态,只能从质的方面区别个别事物,若只有一个实体,一切个体都是它的样式,那么它们就没有质的差别,也就无法区别了。
单子的特征
莱布尼茨说“单子不是别的,只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单子”这一概念出自希腊文monad,意识是“一”,表示不可分割的统一,莱布尼茨把没有部分当作单子的基本规定。从这一点出发,推导单子的其他特征。
首先,单子没有广延,因为有形的东西都是可分割的,因而必然有部分,反之,没有部分就没有广延。单子不是物质实体。
其次,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自然的方式是指组合和分解,没有部分的东西是不能组合和分解的。单子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单子是上帝从无到有创造的,并最后归之于无。
再次,单子不受外部影响,因为只有具有广延的东西才能划分出内外界线,任何来自外部的作用要通过内部的量变才能实现。单子没有部分,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另外实体或偶性的作用。单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由于单子的内在本性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上帝的安排,这种由于上帝的安排而出现的单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作“预定和谐”。
最后,每一个单子具有固定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之间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单子的无形的特质是它的活动,单子好像是无形体的自动机,称为“隐德来希”(entelechy),即现实性、活动性。莱布尼茨看到,当时科学中的物质是惰性的,需要一个能动的原则来解释事物的运动,他把这一原则等同于精神实体。莱布尼茨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单子的本性是表象”,单子的质的程度的差别就是表象清晰程度的差别。单子根据表象的清晰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存在于无生物和植物中;较高一级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除了有细微知觉外还有记忆;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中。理性有两个特点:一是按照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来思维,称作“精神”;二是能够以“自我”为思维对象,进行反思活动,称之为“统觉”(apperception)。
生机论
莱布尼茨把有知觉能力的单子当作决定万物的实体,把世界看作生生不息的有机体,而不是无生命的机器。单子是内在于有形事物之中的灵魂,是“神圣的机器”,它的神圣性在于自身蕴藏的生命的力量,它是自然界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正是由于单子的存在,物质才不是惰性的,运动才不是机械的。
间断性和连续性
按照单子论,事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是由构成它们的单子的质的差别造成的,是由它们不同等级的知觉程度造成的。单子的不同活动所规定了的事物的本质当然各有区别,表现为千差万别的自然物种。单子的知觉的清晰程度各不相同,但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世界,不同的单子的不同表象只有清晰程度的不同,没有质的不同,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的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是连续的,自然界从不飞跃。即使在同一物种内,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连续性,个体之间的连续性是不同的单子从不同的观点表象同一个全体而产生的。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时空不是牛顿说的那样是心灵外的绝对的、客观的时空,而是单子对于世界整体的表象;时空也不像经验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因为表象时空的单子存在于物理事物之中,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单子之间的连续性也解决了身心关系问题。心灵由最高级的单子构成,身体由低一级的单子构成,心灵与身体以特别密切的方式依存。构成心灵的单子比身体中的单子的表象的清晰程度高,心灵可以自觉的支配身体,身体中的单子对心灵的表象表现为身体对心灵的不自觉的影响。他反对笛卡尔主义的交感论和偶因论,说如果身心是两个彼此协调一致的钟,那么两者之间不可能因为相互影响而一致,也不可能因一个监护人的不时调拨而一致,两者的一致是上帝从一开始就使单子保持一致。上帝一旦安排好了自然的规律,便不用随时插手。
神正论
莱布尼茨的逻辑以上帝为形而上学的前提,他反过来又使用逻辑两大律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第一,矛盾律或必然理由律,上帝是所有可能存在事物的源泉,而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上帝必然存在。第二是充足理由律,一切偶然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理由,这些充足理由追溯到事物系列之外,就证明了一个必然实体的存在。上帝作为造物主,按照必然理由律造出无数的可能世界,彼此和谐,没有矛盾,上帝又按照充足理由律,在无数的可能世界中选择一个现实世界,这依赖上帝的意志,上帝是全善的,它选择的世界一定是最好的。莱布尼茨用必然与自由的逻辑关系,为上帝的全善和全能进行辩护。人类看到的恶有两种,物理的恶和伦理的恶,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物理界充满预定的和谐,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它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的互相补偿的平衡。伦理的恶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不会有善,恶越大善越大。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报偿和惩罚,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总之,恶是局部的,为了善的整体目的和实现而存在的,局部的恶从整体上看是善,并且在局部上也造成惩恶扬善的完善后果。
莱布尼茨的后学
沃尔夫(Wolff,1679——1754)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和普及化,使其成为康德以前的德国哲学的主流。他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ie)的概念,本体论是第一哲学,哲学的分支围绕世界、灵魂和上帝三大主题分为宇宙论、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神学和实践哲学。他把演绎推理方法和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作为普遍的哲学方法,用定义、公理、定理的形式把哲学范畴组织成一个抽象呆板的体系,人称“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