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元节渊源应来自周文王

(2009-09-02 20:52:29)
标签:

中元节

盂兰盛会

周易

文化

分类: 人鬼未了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自古以来民间认为的“鬼节”,这个节日有点特别,不但民间认可,儒家因其符合“孝道”精神的弘扬也认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也认可,并取名为“中元节”,随后传入中国的佛教也认可,将之命名为“盂兰盆节”,儒道释三教合一承认并与民间传统习俗合拍的节日,大概也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了。这也可以看出,人类这个群体自从诞生后,就对生命注入了份量很大的关注,尊重鬼、祭祀鬼的礼仪,其实就是尊重生命、珍惜人生的一大理念体现,也凸显了对孝道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弘扬及传承。

    这是过好“鬼节”的最大要义,而不是一味地批判那些表面形式的糟粕,摒弃这些文化糟粕,提炼并升华其中蕴涵的文化精华,才是传承所有国学文化的正规之路及主旨。

    而关于鬼节的来龙去脉,其渊源应追溯到周文王的身上。

 

    自从有了人后,这个世界上的鬼神崇拜及祭祀就从没停止过。远古时代,宇宙洪荒,天灾频繁,人的生命很是短暂,到处又都因缺乏照明用品而陷入黑暗之中,尤其是漫漫长夜,既寒且黑,于是人类自然而然在恐惧心理中产生了“鬼神论”的理论基础,而经过开始有了文化诞生的年代夏朝、商朝前中期等时代的岁月积淀后,鬼神崇拜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鬼神文化谱及相关的祭祀礼仪。尽管社会还不那么开化,但至少人们懂得了敬爱生灵、珍视死者,懂得为死去的人修造坟墓并祭奠,越是至亲越是悲痛,礼仪越是周到,而不是象洪荒年代那样人死了就顺其自然,到处都是乱尸野骨。

    到了商朝末期,一个人物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后人称之为周文王的姬昌。

    纣王当政时,姬昌只不过是一个侯爵而已,西伯侯,一个远离商都朝歌的“渺小诸侯”。但他的贤名却慢慢能得到传播,除了他的才能外,在那时,最大的一件事竟然就是和“鬼”有关的。《史记》在提及他时也明确写了这点,那就是他做了很多慈善事情,包括“泽及孤骨”这件与众不同的首创之举。

    泽及孤骨,说的就是,姬昌不但为活人做了很多慈善活动,而且对“鬼”也是同等礼遇,敬鬼如敬人,博爱!在他封侯的西岐境内,只要是他知道、发现的没人收埋的遗骨,或者是在建筑什么设施时挖掘出来的死人骨殖,他一定不会同常人那样远远抛弃,或装做不顾,或视为不祥物而不亲近,反而都要恭恭敬敬地将这些遗骨收集起来,为它们找到埋葬的处所,妥善安置后又会恭恭敬敬地礼拜,死者为大,就象对待自己的至亲般十分重礼。这在那时候,可就是大大的创举了,因此,他“贤德”之名远播,久而久之,声威惊动朝野,连远在朝歌的纣王也知道了,震主啊,才有了召他进见后以罪名囚禁他之举措。这点,更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因为正是有了纣王对他的这一囚禁,才有了文王在狱中研究、演练,创造出“周易”的文化大事来。纣王对文化的间接贡献似可补上一笔,虽然并不那么光彩。

 

    拜鬼及其祭鬼礼仪,周文王在有历史记载的文化史册上,应为一大源头。

    而有周一代,王祚八百年,历朝最长,其形成的封建礼仪之全面、之影响力有目共睹。周礼,影响着此后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化及人们,可知其体系之庞杂精深,我们如今仍在使用的词汇“周到”就是源于此史的。周到,等于全面,等于正统,等于规范。在礼仪系统中,祭祀之礼仪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大组成部分。

    东周末期,老子生于青萍之末,其职业正是大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会了整套的周礼,这羡煞了没有这么“周到”的孔子,此后才有了孔子跑去迫不及待听老子讲课学礼的历史故事了。而正是有了周到的学问,老子才创造了道家学说,以5000字道德经厚积薄发成了后来创建的道教的鼻祖。老子在对“道”的认识上,其中关于对人、鬼的认识,其实很多就脱胎于周文王的“泽及孤骨”内涵及感悟。

    后人将道家学说渐渐形成了一大宗教,尊老子、庄子为祖师爷一祖、二祖,将天、地、人这一儒家认为的三才称为三官,官是指茫茫时空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时段”,以一年中的三个日子对应三官形成三个节日,这就是天官上元节,正月十五;地官中元节,七月十五;人官下元节,十月十五。其中,中元节对应地,也就形成了专属“鬼”的节日了,活着的人既然有了节,死去的人也得有个节嘛。七月十五拜鬼,就渐渐在道教中盛行开来。

    而从老子那里学来了周礼精华的孔子后来成了儒家的鼻祖及圣人,也当然得和道家一样,重视“鬼”及其鬼文化了,也就基本认同了中元节的内涵,并衍生出弘扬孝道的祭拜礼仪,核心就是提倡在七月十五这一秋天来临前之最后一个月圆之日祭拜祖先,家家户户祭祀死去的先人、父母等魂灵。

 

    七月十五对于佛教的“盂兰盛会”礼俗来说,比道儒的形成就迟到很多了。这要等到南北朝时南朝著名君主梁武帝萧衍时代,武帝崇拜印度佛,并将之进行过中国化的改造,在全国兴建大量的中国化佛寺,使佛教在中国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此诗成句时的唐朝都还存有南朝遗迹480多处寺院,可见武帝统治时期是修建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寺院了。

     正是在他统治时期,他才下令以佛教中目莲救母的故事(故事比较脍炙人口了,此处不述)为蓝本,指定道儒已沿用了很长年代的七月十五作为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以诵经、摆道场等佛家仪式祭奉“鬼”魂,敬畏死者,这是一场佛教礼仪包装下的另一民间慈善活动形式了。

 

    如今在流行过鬼节的地方,人们还在路边高搭祭台、大规模祭祀所谓的孤魂野鬼,这些就是道家、佛家过七月十五的仪式综合体了,一些各来自不同宗教的礼仪如今均在民间混为一体,融合成这些祭礼文化,这也是所有节日祭祀文化中颇为独特的一大特征。比如港澳地区就十分重视这一节日,且仪式至今还是颇为隆重的。

    在福建、广东潮汕等闽南语系的地方,重视祭祀文化的这些地域,也有很多民众重视过中元节及其相关祭祀礼仪。比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这个仪式就称为“祭孤”,高高搭起的祭台称为“孤棚”,还人性化地引申出一套潮式祭礼,潮人认为鬼这个群体中,也有老弱病残者,也有能力不足者,更有童鬼小鬼者,他们在爬上高高祭台拿到人们给的供品时就显得艰难了,爬不上、爬得慢的,供品往往就得不到只好饿着肚子回归地狱,因为根据道家鬼学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地狱门,鬼出来人间狂欢,享受一番,到农历七月十五就必须回去了,之后地狱门关闭。所以,得不到供品回去,其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具有怜悯心的潮人就认为,除了搭孤棚外,还必须将食物,主要是米饭和芋头等供品随处抛撒在地面上,让那些爬不上棚的弱鬼、小鬼也平等享受食物的祭奉,使他们皆大欢喜,这才算公德圆满。这一习惯做法一直沿用至今。在潮语的方言民谣里就有一句“做鬼都爬不上孤棚”的俗话,后来引申为指责人能力低下、在现实社会中无为就无位的意思,语境相映成趣。

    中元节,人鬼情未了,尊重生命,也是尊重全人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