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久违的中国式想象力
(2010-12-19 21:29:32)
标签:
让子弹飞想象力文化 |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可怕的怪圈开始笼罩中国的艺术创作,那就是缺乏想象力。此风一直影响到现代影视艺术。常规化的故事、乏味的叙事结构,平庸的节奏,我称之为“三宗罪”。
“看了开头我就知道结尾会是什么,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这是很多人观看中国影视作品的常见评价。其实,美国大片在这点上不比我们高明,尤其是那些歌颂美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还有那些一部接一部的谍战系列,结构、结局和人物都很常规。但人家高明的是,会讲故事。就像说话,同样一个段子从你嘴里说出来就平淡无奇,从葛大爷嘴里蹦出来就笑料十足。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每个导演一辈子其实就在做一件事,如何讲故事,能让人听得进去,听得着迷,听得激情澎湃,或是泪眼婆娑,或是难受得想去死。
好故事,就要有想象力。想象力这个事,是个很悬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中国人对它并不陌生,就连理学、八股盛行的明清代,也有《西游记》、《聊斋》这样的伟大作品问世,它们算是中国式想象力的杰出代表。
想象力的“魅力”在哪里?其实,天马行空、肆意浮想是每个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从孩提到耄耋,它可以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独立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不过,后天的教化、洗脑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丧失了想象的能力和冲动。只有艺术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想象力。反过来说,想象力是艺术家必备的创作源动力。
可惜的是,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程式化的作品,就连最该发挥想象力的动漫艺术,也常常带着可笑的成人思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从《米老鼠和唐老鸭》到《魔戒》,我们感叹的就是人家超凡的想象力,想象力成就了艺术的伟大。
《让子弹飞》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它找回了中国电影久违的想象力,而且想得很“给力”。荒诞和壮烈的交织,放在习惯于严肃、中规中矩的中国文化环境内,并不好实现,但《子弹》做到了,而且带上了强烈的、不曾改变的姜文色彩,更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