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触碰你的心灵
(2009-05-30 20:42:46)
标签:
杂谈 |
你知道流浪狗和流浪猫的区别吗?请注意,我说的是“流浪”狗和“流浪”猫的区别。流浪狗往往都是被主人遗弃的,而流浪猫是主动抛弃了主人。我更愿意做一只流浪猫,因为人类往往不喜欢被抛弃,而希望拥有抛弃别人的权力。
这是孟京辉最新的话剧《空中花园谋杀案》中的一段台词大意。准确的语言我无法复述,但其含义已是心领神会。这样的语言,并由此带出的深刻、甚至意识流般的审美,是影视、尤其是电视无法达到的。
电视是什么,从上大学时听老师的教诲,到后来自己的实践,我更愿意这样解释“电视”这一艺术形态,首先是追求时效,其次是通俗而简朴的表现形式。通俗而简朴,绝不是肤浅、简单,而是要达到妇孺皆懂、老少咸宜。电视的很多特性决定了它无法更为“形而上”地表现世界的本质,尽管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也足够震颤人心,但从整体的艺术表现特点来看,电视还是要以“大众审美”为第一要领。相比之下,电影则更为个人化,更能表现导演个体的艺术理解,因此,电影的艺术风格更为丰富,导演有时为了表达个人思想和情绪,甚至可以用趋于晦涩的内容和形式来承载自我。在我来讲,每一次看电影,我更愿意将此过程视为一个观众与一个导演个人之间的精神对话,你不要试图去读懂每一部作品,观众能做的只有静静地体会,了解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人,对世界有着这样独特的解读,从一部电影,你可以更走近另一个人的内心,走近某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赤壁》,比如《无极》,无论外界的评价如何,无论大众认为它们如何地颠覆常规,但都不打紧,重要的是导演个人的精神意念得到了艺术的诠释。暂且抛开电影更多的社会属性,艺术作品其实无需成千上万的喝彩声,它本来就是创作者表达的工具,只要抒情咏志,畅快了就足矣。
大概是从五六年前开始,我已经很少被艺术作品打动了,尤其是电视。我更愿意在劳累后沉浸于短暂的视觉快乐中,看看港剧,看看娱乐新闻,对着综艺节目乐一乐。甚至就连在业界被认为是更为神圣的电影,也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佳作渐少。与上大学时相比,近些年走近影院、为电影买单的次数多了许多,但在一通情节与镜头的狂轰乱炸之后,几乎在我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影片也自动消失在我的脑海中,更谈不上能留在心里了。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我奉行自己总结的“第一次定律”。但凡是真正能打动你的作品,只需要一遍,也只有第一遍,才是最完美最深刻的艺术享受。只要一次,就可以留下终身美好的回忆,这与理想中的爱情颇为相像。
有的作品,是嬉笑怒骂,当时过够瘾,快乐的情绪霎那间释放,也瞬间便可消逝;有的作品,是对现实的拷问或是历史的研读,可以作为珍贵的艺术资料收藏起来,在随后的岁月里时不时拿出,涤荡自己的心灵;有的作品,隽永而深沉,似小溪渐渐流淌进内心,却最终可以汇集为大江大河,冲击着灵魂,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作品的情绪左右,无法自已……每一部作品都是值得尊重的,无所谓好与坏,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正触及了你的心灵。
就在年产量庞大的国产剧中,我可怜兮兮地找到了《士兵突击》、、《闯关东》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还有《贫民富翁》这样结构严谨、内容没有一点灌水的电影力作之外,更多的艺术门类,比如音乐会、舞剧、话剧倒是成为我生活中更大的情趣。不可重复性和现场感是这些艺术门类最大的特点,因此艺术表现和审美过程也更为真实。
对于戏剧,要善于挖掘出自己内心最隐蔽的部分;对于电影,只要是经典,就作为艺术作品珍藏;对于电视剧,还是老老实实地守在电视机面前,不要一口气地看完,否则就失去了唯有电视才能营造出的“期待感”。
可以触碰艺术,可以欣赏艺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个人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