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奥是一次伟大的心理援助

(2008-09-17 17:12:42)
标签:

体育

 

健谈是残奥运动员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这在采访之前是没有料到的。南非的肢残游泳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同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首位“双奥运动员”。讲起自己在奥运会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的游泳比赛中第16名的成绩,这个眼睛大大的姑娘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意”。她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比赛途中几次掉泳帽的小麻烦,讲起一举成名后,与妈妈一起逛秀水、故宫,被人拉住合影的趣事。当身边的翻译已足足画满了十张纸,纳塔莉还没有要打住的意思。

阿西亚也是一样。这个双目失明的法国著名田径运动员会兴致勃勃地告诉别人,她喜欢音乐和阅读,甚至还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听厦大的老师说,儿时就失去左腿的侯斌在大学里还担任班长,管理着40多位同学,与大家十分融洽,可想而知他也是个爱与别人交流的阳光男孩。

倾诉,是残疾运动员的一种心理自助;倾听,是我们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这恐怕是世界上成本最低廉,却是最温馨、最见效的一种援助方式。

纳塔莉说,她参加奥运和残奥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通过残奥认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与他们一起交流,“这对于我来讲是精神上很大的鼓舞”。也就是说,残奥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在集中的时间内、特定的环境下完成心理互助。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残疾人的心理互助是目前心理研究的新课题。他们彼此之间发掘心理能力、丰富心灵世界,有时候要比专业医师的心理治疗还要见效。

无论是心理的自助、援助,还是互助,不光对世界各国的残奥运动员非常重要,对于今天的中国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四川大地震后,更庞大的残疾人群体摆在了我们面前,尤其是因严重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残疾人,往往会伴随惊吓、失去亲人等多重心理压力,心理疏导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在这个时候,残奥会的到来,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成千上万的残疾人运动员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刚刚经历了灾难的人们,生命最脆弱,同时也最顽强,只要意志不倒,人生依然精彩。

这就是残奥会,在奉献了一幕幕感人的竞技画面的背后,还在悄然流动着一股源自心灵的暖流。各国的残疾运动员们用乐观、豁达、拼搏再次为彼此提供了心理参照,演绎了一次规模空前、丰富精彩的心理自助和互助。而我们,则在残奥中开始慢慢学会心理援助,尽管还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只能是倾听。

当纳塔莉这样告诉我:“我可以非常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尽管我身体残疾,但是我并没有丧失自我,在我内心深处,我还是那个我。”我真想对她说,倾听的感觉真好,我们所有人都愿永远做你忠实的听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俩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