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和朋友聊起了《士兵突击》,大家都很爱看这部没有任何女性角色的全男人戏。贺老公最喜欢里面的老A,因为老A很有风度和派头;我最喜欢许三多的班长史今,因为班长宽厚善良,很体贴人却不木讷。
老公当过兵,老公的大学同学都是当兵的,所以我对部队应该不算陌生。说起我对部队的感受,那简直是一堆一堆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看了很多军旅小说和影视剧,但老公很少看。因为他认为有些不真实,只是人们理想中、想像中的军人,不是军人的真实状态。但《士兵突击》他看得很入迷。
我最喜欢的影视作品中的军人有两个,一是刚才提到的史班长,二是《激情燃烧岁月》中的胡达凯,那个只有两集戏份的骑兵连长。结果发现,这两个军人其实是一个类型,就是宽厚体贴型的。为什么喜欢?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自己是女生,自然会喜欢懂事的男生;二是在我的意识中,善于包容、理解的男人都是内心丰富、善良的人,不会浅薄,值得女人慢慢地解读、体会。
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性格本质。军人的性格本质是什么?我有我的答案——爆发和隐忍——这就是我对这个特殊群体最深刻的体会。
军人的职场就是战场。在战场,要么就需要你不顾命地冲锋陷阵,要么就需要你忍耐饥饿、寒冷和所有可怕的环境条件,默默与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抗争。像火山一样爆发、像树林一样沉默,都是生存下去必需的本领。
在和平年代,忍耐比爆发更为重要,也更为实际。因为军人此时要对抗的不是敌人,而是残酷的现实。守雪山、海岛的自然就不必说,就算是那些呆在军区大院、机关连队的人也要有十足的忍耐力——部队不是一般人能呆的,能在部队呆下去还呆得很好的就不是一般人了。
这也是我喜欢《士兵突击》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映证了我对军人性格本质的界定。许三多做新兵时要忍耐老百姓转型为兵的痛苦,要忍耐别人的冷眼;到了鸟不拉屎的五连后更要忍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钢七连解散了,许三多就开始忍受寂寞,到了老A,又开始忍耐体力的折磨。懂得隐忍的军人才能算是当合格了,才能算有了军人味。
兵的本质是什么?我还是坚持我的答案——爆发和隐忍,而且更多的时候是隐忍。经历过隐忍后才会有更精彩的爆发,才懂得如何爆发。
所以,当你的身边出现军人的时候,不管他表现得张狂还是过分地沉默,你都应该理解。这都是他们长期的忍耐力锤炼之后的结果,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释放。当然,多半时候,你还是会觉得他们很可爱,因为他们是为更多的人在承受,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如“士兵突击”般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