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时光里的成长印记
凯凯的成长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没有同龄孩子按部就班的紧凑节奏,只有一份随遇而安的松弛。后来旁人回望才懂,这份 “晚熟”
是岁月在特殊时光里刻下的印记 ——
藏着童年贪玩的笑声、街角食物的甜香,还有那段因家庭变故,被生活暂停又重新启动的成长路。
上学时,“认真”
二字总与凯凯隔着层薄雾。课堂上,窗外枝头蹦跳的麻雀比黑板上的数学公式更勾他的魂;下课铃刚响,他准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和小伙伴在操场追着跑,直到上课铃催得急了,才攥着汗湿的衣角跑回座位,额前碎发沾着汗珠贴在脸上。比起课本里的定理生字,他更爱探索校门口的小世界:春天偷摘隔壁院子的槐花,把洁白花瓣撒在同学的课本上;夏天蹲在路边看蚂蚁搬面包屑,能盯着密密麻麻的蚁群看半个钟头;秋天捡满一书包金黄银杏叶,夹在课本里当书签,翻书时总带着股树叶的清香;冬天在雪地里踩出歪扭的脚印,还会画只歪嘴的小猫,惹得路过的同学笑出声。
“吃”
是凯凯童年最鲜明的标签。那时父母都在为生活奔波:父亲在乡里的单位工作,常年驻守乡镇,一个月回不了几次家;母亲在县城工厂倒班,常常忙到顾不上做饭。可即便再忙,母亲也没忘了帮凯凯培养兴趣。本市可是全国乒乓球少儿基地之一
每到寒暑假,她总会挤出时间,带着凯凯去试各种兴趣班:画画班的彩笔涂满了画纸,凯凯却总把小兔子画成大耳朵怪物;乒乓球班的球拍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挥拍时总把球打飞到场外;散打班的基本功练得他胳膊发酸,没坚持几天就喊着要放弃;篮球班倒是让他觉得新鲜,在球场上跑着拍球,汗水浸湿了背心也不觉得累,可练了一阵,也渐渐没了兴致。母亲没逼着他坚持,只是笑着说:“慢慢选,总有你喜欢的。”
直到三年级的暑假,母亲听说市开了家阶梯英语辅导班,课程里有卡通动画、互动游戏,还会教简单的英文儿歌,便带着凯凯去试听。课堂上,老师用彩色卡片教
“dog”“cat”,还放着欢快的英文歌,让小朋友们跟着拍手哼唱。凯凯盯着屏幕里蹦跳的卡通小动物,跟着老师念单词,嘴角不自觉地翘了起来。下课回家的路上,他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我想学这个!”
母亲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眼里满是笑意:“好,只要你喜欢,咱们就学。”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的上午,凯凯都会背着印着英文单词的小书包去上阶梯英语课,虽然那时他还没完全明白学习英语的意义,却也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英语的小种子。
早上母亲出门前,会塞几块钱让他自己买早餐,他从不省着 ——
街角油条摊刚炸好的油条裹着芝麻香,巷尾糖炒栗子热得烫手,校门口老奶奶的棉花糖像朵白云,都是他的心头好。有时上课,他还偷偷嚼着口袋里剩下的奶糖,甜味在舌尖慢慢散开,就能抵消一上午课堂的枯燥。只是那时的凯凯还不懂珍惜,即便有阶梯英语的基础,也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课后从不主动复习,课本上的单词记了又忘。父母没精力追问他的学习细节,凯凯像株没人修剪的小树,在自由里肆意疯长,却也悄悄错过了巩固学习基础的关键时光。
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他只低着头抠手指,心里还琢磨着放学后要去买新出的辣条,完全没把叮嘱听进去。那时他不懂 “学习”
的意义,只觉得日子该这样随心所欲,直到初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
初一刚开学没多久,凯凯放学回家,没看见往常忙碌的母亲,只有父亲红着眼眶坐在客厅,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诊断书 ——
母亲得了乳腺癌,要立刻住院治疗。凯凯愣在原地,书包 “啪” 地掉在地上,课本散了一地,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听见自己 “咚咚”
的心跳声,像要撞出胸口。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的氛围沉得像块石头。父亲暂时向单位请假,每天往返医院和家之间,原本挺直的肩膀垮了些,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明显,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好几岁。他再没精力问凯凯的作业和成绩,乡里的工作还时不时要回去处理,常常刚照顾完母亲,就连夜赶去乡镇,分身乏术的他,彻底顾不上管凯凯了。凯凯放学回家,要自己生火做饭、打扫卫生,晚上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看着墙上母亲的照片,眼泪总忍不住掉在作业本上。课堂上他总走神:母亲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父亲会不会忘了添衣服?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潦草,成绩一落千丈,尤其是英语,即便有过阶梯英语的基础,也因长久的荒废,连最简单的
“Hello” 对话都答不上来。
班主任李老师很快发现了他的变化。一次数学考试,凯凯只考了
50 多分,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叹了口气问:“凯凯,家里是不是有难处?最近状态怎么这么差?”
这句话像打开了凯凯的情绪闸门,他哭着把母亲生病、父亲忙碌的事全说了。李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软却坚定:“再难也要撑过去,学习是你的路,不能因为家里的事放弃。以后放学来我办公室,我帮你补课。”
可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凯凯的数理化也跟不上了 ——
物理课的电路图像团乱麻,化学课的方程式怎么也记不住,凯凯熬夜啃书本,却还是越学越懵。看着儿子趴在桌上揉眼睛的样子,父亲心里像扎了根刺。有天晚上,他特意从乡里赶回来,提着一篮刚从自家菜园摘的青菜去李老师家,红着眼眶说:“李老师,麻烦您多费心,凯凯这孩子……
我实在顾不上。要是方便,能不能让他放学后在您家写作业?费用您尽管说,只要能让他把成绩提上去。”
李老师看着他疲惫的模样,又想起凯凯努力的样子,当即点头:“您放心,凯凯懂事,我帮他补数理化,费用不用多,够孩子的晚饭就行。”
从那以后,凯凯的生活有了固定轨迹:早上上学,下午放学直接去李老师家,放下书包就掏课本写作业,遇到不懂的就记在小本子上,等李老师忙完家务就问。李老师的爱人是中学数学老师,常拿着几何尺在纸上画辅助线,边画边说:“你看,这样一连接,三角形的关系就清楚了。”
夫妻两人一个补数理,一个抓英语,把凯凯的薄弱科目都托了起来。每天晚上,李老师都会留凯凯吃晚饭 ——
一碗热乎的番茄鸡蛋面,或是一碟炒青菜配米饭,凯凯总能吃得干干净净,比自己在家泡方便面暖多了。
考虑到凯凯英语基础有过断层,李老师还建议父亲给他报了周末的英语辅导班。那是个小班,老师会把单词做成卡通卡片,带着大家玩
“水果蹲”:喊到 “apple 蹲”
就要蹲下,还要说出下一个水果单词。这场景让凯凯想起小时候的阶梯英语课,熟悉又亲切,他渐渐放松下来,跟着大家大声念单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辅导班还让学生每周做英语演讲,凯凯从磕磕绊绊念短文,到后来能自己写稿子讲
“我和母亲去公园” 的小事,英语表达一点点进步。
一次辅导班组织英语配音比赛,凯凯选了段动画片段。每天晚上在李老师家写完作业,他就对着手机反复听原声,模仿里面的语气,李老师坐在旁边帮他纠正发音:“‘th’要咬舌尖,你再试试‘three’。”
比赛那天,凯凯站在台上,手心全是汗,却完整配完了片段,最后还得了三等奖。他拿着奖状一路跑到医院,把奖状递到母亲手里,母亲拉着他的手,眼泪掉在奖状上,笑着说:“我的凯凯真棒,没白费小时候学的阶梯英语。”
日子一天天过,凯凯的成绩像雨后的春笋,慢慢往上冒。初二下学期期末,他的英语考了 92 分,数理化都突破了 80
分,总成绩排进班级前十五。到了初三,他更是稳定在班级前十,英语成绩多次拿年级前列,还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英语竞赛,得了二等奖。颁奖那天,父亲特意从乡里赶回来,坐在台下看着凯凯上台领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 他从没想过,曾经那个贪玩的儿子,会有这么亮眼的成绩,更没忘了妻子当年为凯凯选阶梯英语时的用心。
中考结束后,凯凯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第一时间跑去医院,把通知书递到母亲手里。母亲的病情稳定了些,能坐起来说话,她摸着通知书上的字,手指轻轻蹭过
“重点高中” 四个字,笑着说:“凯凯,妈妈就知道你能行。”
凯凯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又看了看旁边欣慰的父亲,心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妈妈小时候让我学阶梯英语,没有李老师和辅导班的老师,我肯定考不上。”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主要是你自己努力,高中继续加油。”
可夜里,凯凯翻着重点高中的招生简章,手指划过
“学费”“住宿费”
那几栏,又想起母亲化疗时苍白的脸、父亲为了医药费四处奔波的样子,眼泪滴在纸页上。他知道家里的条件撑不起三年高中,更别说以后上大学的费用了。第二天,他悄悄去了教育局,报了电力中等专业学校
——
听说那里毕业能早点工作,能尽快挣钱给母亲治病,能帮父亲分担压力。填完报名表的那一刻,他攥了攥拳头,心里想着:重点高中的梦以后再圆,现在,他要做家里的顶梁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