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马金凤大师已经仙逝三年了。
耳边依旧是马老那脆耳和悦的穆桂英、七奶奶、佘太君、姜桂芝,音容笑貌还在眼前,可她已经确确实实走了三年了。
当众弟子济济一堂缅怀的时候,泪水挂满了弟子们的面颊,也不由让很多戏迷垂泪。大师不在的马派艺术,还能坚持多久。不能否认,有些马派已经唱成常香玉了。但还是有一批不忘初心的弟子在坚守着马派的核儿。马派依然在民间舞台上很火爆,以关美利、谢彦巧和李焕娜为代表马派弟子也经常在郑州的各大剧场上演《穆桂英挂帅》《花枪缘》等马派经典剧目,城市与乡村都在怀念这位大师的艺术,弟子是一个镜像,是一个假借,通过她们,人们怀念的是记忆里的马金凤。就像谢彦巧因扮相和嗓音极像马老而被观众誉为小马金凤,一个称号,其实就是对大师的念念不忘。舞台上要一直有马老,希望她永远立在那个舞台上。
这三年,马派弟子最火的依然是关美利、谢彦巧和李焕娜。关美利作为洛阳团的当家人,坐镇马派艺术的大本营,当她从马老手里接过那顶凤冠的时候,艺术与传承的重任就担负在了肩上。也不难看出关美利这些年的付出,带着剧团南南北北,乡村草台,城市剧场,都可以听到马派那熟悉悦耳的音符。去年带团闯上海,带着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这恐怕是继马老之后第二个在上海滩唱响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吧。为此,她摘得了白玉兰主角奖。这再次证明传统戏的魅力,马派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去创新,去排大戏,认为只有新的才能吸引观众,其实是走错了路,进错了门。谢彦巧依然是具有号召力的演员,尽管她在野,有点小打小闹,但也做得风生水起。不论是自己经营的戏音阁,还是戏码头上展现,都可圈可点。去年她还将自己的工作室从洛阳转到了郑州,并于商丘团合作,几部马派大戏再度上演。商丘也是马老曾经待过的地方,或者说商丘是马老艺术开始启航的地方。她从这里走到了洛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家。谢彦巧与商丘合作也许是一种艺术的溯源,希望她能够沉下来,诚传马派,不忘初心,砥砺而行。李焕娜作为青年团的戏补丁,青衣花旦老旦娃娃生,没有拿不下的角色。一出《穆桂英挂帅》是她在团的常演剧目,可以说走到哪儿演到哪儿。而今年年初的一出常派《五世请缨》更是成就了李焕娜,让她的热度持续翻升。李焕娜个头小,但有气场,压得住场面,扮相漂亮,有灵性,有狠劲儿。
今年马派最大的事莫过于马派艺术专场巡演,这场将在郑州、菏泽等十多城市举办的马派艺术盛宴,由马派传人柏青、杨晓青、关美利等传人积极参与,将马派的重点折子戏一一上演,不仅包括“一挂两花加一游”,还包括早期剧目《三上关》《打金枝》等剧目,谢彦巧表演的《打金枝》中
的国母雍容贤德,深受观众好评。
但马老之后的马派依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一种盛筵不在的寂寥感。尽管马派传人都很热忱去传承,但不得不承认韩培玲、许青枝、柏青、杨晓青等这些弟子们年纪已经大了,留下来的关美利、谢彦巧这一茬似乎能单打独斗的又太少了,能够吸引眼球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再传里还没有冒尖的人出现,关美利一直在扶持弟子赵小星,但不管怎么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而谢彦巧的在野也限制了她的发展,以至于现在都得靠带货维持。马派要发展,还需要盘活能够利用的资源,发现更多可以出镜的优秀演员,让好苗子在最好的时刻站到前面来,众人扶持,共育佳卉。打破弟子间的芥蒂,不要像某些流派每个弟子都是一个山头,彼此之间内斗不休,要有大马派的观念,弟子间互惠互利,互相帮扶,让优秀的弟子能够走得更远更长。
我想你,马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