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豫剧大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大师诞辰百年,8月31日,一场盛世浩大的“重走香玉路”融媒体活动打开了庆祝的序幕。这次活动除了重走香玉路,再次追随大师的足迹,一起缅怀追忆香玉精神,再次凝聚常派门人的力量,提振常派再传弟子们的艺术水准。据报道,此次活动后期还将推出新郑豫剧团姐妹花曹会敏、曹会芳领衔主演的常派名剧《大祭桩》《破洪州》两场大戏。
当然,这应该不是纪念常香玉大师诞辰百年的全部活动,可能后续还会有更多地节目出来。其实作为一个戏迷,常派的很多经典剧目、折子都是值得期待的,但常派弟子参差不齐,再传中能称得上佼佼者,中规中矩的,更是凤毛麟角,经常看到所谓的常派弟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常派艺术呈现,那真是的令人心痛不已。好端端地艺术,被一帮乌眉浓眼儿的人搞得乌烟瘴气。
提起常派,人们不免想起“红白花”,想起《大祭桩》,想起《五世请缨》,想起《破洪州》,可以说常香玉在旦角的几个行当里都成功塑造了艺术形象,并在舞台上有序传承了下来。这些作品和人物成为后代戏曲人享之不尽的宝库。当然,随着一家“香玉号”战斗机的横空出世,随之而来的是常香玉家喻户晓的声誉和日渐高隆的地位,放眼全国文艺界能与之匹敌的也少之甚少,所谓树大好藏污,再加上当时一些其他因素气候,最终促成了常派倾轧其他流派的种种局面,个中故事也在坊间不断扩大,虚虚实实,早已不知道真假了,但在戏迷间确实一股挡不住的力量。其实,很多事情,未必就是常香玉要怎么样,而是那个位置要怎么样,或者狐狸行令假称大王也有的事,就像常小玉曾回忆,陈素真大师去郑州时也曾住在常家,常香玉还拉着女儿让她向陈大师学艺。
一百年,很多事都已经风轻云淡了。就像当陈大师的弟子抱怨是陈不得回河南的原因是因为常的缘故时,陈大师马上就阻止了,并且告诫弟子们:常香玉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她们所想象的那样。从艺术上来看,六大名旦为豫剧树立了一道丰碑,也树立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与品格,她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而且就对豫剧的声腔、化妆、剧目、传播等各方面看,六大家各有千秋,而常香玉与陈素真也绝对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她们引领了时代风尚,共同成就了豫剧的辉煌时刻。
一百年,豫剧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在六大名旦确立之后的豫剧,更加狭窄了。流派是一面大旗,同时也像一道道山川那样,分割出一个个自然的单元。在充分融合之后,各流派都开始孤芳自赏了。尽管都在口头上宣称着要博取众家之长,但都陷在自我流派的小圈子里,并不成气候。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河南豫剧院在常香玉离任之后解体,直到2013年才由李树建重组,时隔四十多年。可当2021年李树建退休时,豫剧院再次陷入了尴尬,居然找不出一个接班人。豫剧名家那么多,居然找不到一个挂帅的人物。这就是当今豫剧的尴尬。
就常派而言,在常香玉之后也在迅速弱化,可以说孙玉菊、张月荣、虎美玲、菅爱梅等早一茬的弟子还是非常不错的,包括王慧早期的《五世请缨》《大祭桩》也很不错,但到后面汪荃珍、李金枝这一茬弟子其实就差了一层,亲授的东西少了,完全靠演员自己的悟性。虎美玲这一支表现得最佳,从前期的杨红霞,到中间的连德志,到现在的曹会敏姐妹,她有一个梯队很好地传承下来,而且虎美玲从常大师那里接的比较全,除《五世请缨》这出老旦戏外,其他几个戏都是亲授,而且也很好地传给了下一代演员。正是基于这样的传承情况,常大师的三位女儿开始了漫长的拨乱反正,她们开门收徒传艺,而且常派弟子也排除小门小户的成见,如连德志也师从陈小香,不局限于师从虎美玲。流派内的博取多家,对于连德志、张惠等一茬演员的成长非常有利。
“戏比天大”这是香玉精神的一个外化,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铭记的,不仅仅是戏曲人。戏是常香玉的饭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工作,那也是我们的饭碗,我们是否也应该做到“戏比天大”呢?我想纪念常大师,更多地应该将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今天是一个过分追求小我的时代,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己,而忽略了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处在一个关系网络之中,而非与外界隔绝。因此时代是特别呼吁戏比天大的精神的,当然我们并喜欢某些公司那种毫无底线的加班,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更好地去完成我们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发光发热。
对于大师百年,我不知道众弟子还会有什么活动,但其实我最期待的是能够认认真真复排几出大师的剧目。譬如在郑州举办一个常派经典剧目汇演,或者就一个剧目的汇演,《白蛇传》《大祭桩》等都行,不同老师的不同弟子的作品,在类似打擂台的形式下展现出来,对于新一代常派再传弟子来说应该是一件难得的幸事。不知道今年可否看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