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新秀杜永真的全本《秦雪梅》欣赏

(2023-09-01 08:44:08)
标签:

阎立品

秦雪梅

杜永真

白蛇传

吕军帅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新秀杜永真的全本《秦雪梅》欣赏
     可以用朱自清《春》里面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来形容一下对豫剧新秀杜永真流派大戏的期待。而当她通告自己将上演阎派大戏《秦雪梅》的消息一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一出大戏,但我想很多戏迷都会有同感,这出戏来的太晚了。恐怕小杜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吧。
      我们依然记得张梅贞老师的突然仙逝,依然记得趴在老师坟前泣不成声的小杜,是啊,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伤感,那时充斥网端的都是小杜如果能够早日排一出阎派大戏就好了。那种遗憾,到8月10日终于弥补了,但那种痛我想还会在的。但化悲痛为力量,才会走得更有方向。
      这台小剧场的《秦雪梅》以省青年团为班底,除杜永真饰演秦雪梅外,杨军锋饰演商林,王顺饰秦国政,王藜汇饰秦夫人,吕军帅饰老家院,方静楠饰秋菱,范雪锦饰春花。由青年导演苏东伟担任复排导演,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对经典进行了“微创”,具体就是增加了老家院的戏份,让他成为一个故事的讲解人,把不同场景串联了起来。另外删去了两场戏,一场是秦国政的老生戏“逼嫁”,另一场戏是商林的正戏“卧病”,将原本三个小时的戏份压缩到两个小时。
       从这次小剧场演出效果来看,是相当成功的。毕竟作为省字头的剧团能够复排阎派这场经典大戏,实属不易。去年大师诞辰百年,大师亲传弟子赵晓梅的弟子、省二团的李向峰自筹资金复排了新版《秦雪梅》,轰动一时。但李向峰的这版由于是大师晚年的最终更定版,唱词与民间流传版多有差池,导致其市场反应并不乐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是又改词了,质疑声也随地而起。但李向峰的秦雪梅还是非常中规中矩的,表演、唱腔都可圈可点。此次复排的是大师亲传弟子张梅贞晚年收的高徒、省青年团的杜永真,可谓呼声甚高,尤其是在张老师去世之后,阎派戏迷的遗憾与小杜自己的遗憾拧成了今天这台戏的主要情感,我觉得就是这种内在的情感抒发促成了这台戏的再现复排。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小杜匍匐在张老坟头痛不欲生的感觉,以及当时充斥小杜评论端的遗憾,“就差一台阎派戏”,“什么时候能够排一出阎派戏”……强烈地呼声,其实表明了阎派在戏迷中的位置,人们对这么多年阎派戏在舞台上的缺席的强烈不满,和对一个好苗子错失最好机会复排一出流派大戏的扼腕。小杜一定是在这种环境下,咬牙拿下了这台戏,那一晚上,她整个戏情感充沛,唱作俱佳,不少人说小杜超常发挥了。我想所谓的超常,不过是她成功转化了自己对恩师张梅贞老师的怀念与遗憾以及广大戏迷的热情期待,将之成为自己舞台演绎的动力之源。
      删除“卧病”“逼嫁”两场戏之后,少了些老生、老旦的串场,似乎故事更紧凑了,更符合所谓的现代舞台审美了,但其实我还是蛮有遗憾的。《秦雪梅》这个戏常崔阎桑四大流派都在唱,尤其是阎桑,当下整戏就只有阎派的了,但因为这是个哭戏,所以前些年被某些领军人物丑化,说老百姓不喜欢哭,觉得丧气,所以很少看到它的演出。但其实这个戏在民间草台的市场很旺,东风团、安徽梆剧团以及众多的民营团一直都有演出,像苗文华还将这出戏打造成自己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传承有序。一台戏,从来不会因为穿了孝,哭,而被老百姓排斥,这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它虽然从所谓专家眼里是没什么文化审美需求的,但却是他们真实情感抒发的一个渠道。老百姓所欣赏的是你如何把这个戏处理的打动他,不论流派,演员不是为了演秦雪梅而秦雪梅,在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更好地带入老百姓日常的情感这个更重要。阎立品大师精耕细作地秦雪梅,将一个闺门旦形象成功塑造在豫剧大花园之中,其弟子李喜华、张梅贞、赵晓梅等也都在演绎传承,记得张梅贞老师曾说,大师的戏能排就排,不能排也别乱改。估计是基于这一点,杜永真在复排这个戏的时候,阎老的唱腔基本没动,不管是前面的“观文”还是后面的“哭灵”,两场大戏都处理的非常细腻生动,但对于老戏,为什么要有“卧病”“逼嫁”两场戏,其实也是给其他行当一个展示的机会,补充其性格形象。像“卧病”中的商母这个老旦,以及商林,这个戏商林虽然是生旦戏,但小生商林的戏份实在是少得可怜,仅在“观文”里出来了一下,而且在这一场中,商林的形象并没有立起来,而且还有些不伦不类。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觉是什么,至少我个人感觉商林有些猥琐,与秦雪梅观诗文读梅花诗的所塑造的商林形象是有差池的。你看他一见是雪梅时他的那两大段唱,处处充满了调情的味道,更有些轻狂地“这当一对大蜡烛,这当一副好檀香”,把婚姻大事当成了儿媳,如果秦雪梅讲究了,是不是当场商林就会把她给办了?这是很荒唐的形象,或者跟《泪洒相思地》里的张青云有什么不同?但正是后面“卧病”里商林的形象才正了过来,你才能理解她对秦雪梅的情感。本来豫剧在六大名旦崛起之后,生角戏就少得可怜,往往一台生旦戏,生角唱腔通常也就一两段能够拎出来,虽然出现了所谓小生之帝的王素君王派,但并没有扭转豫剧阴盛阳衰的局面,导致今天在复排一些传统戏的时候,往往都是为了保持旦角的经典性,而对仅有的生角艺术大刀阔斧,这种削足适履地方式去适应所谓的现代的审美和演出时间性,我不知道意义到底有多深远,至少对于豫剧这个剧种而言,行当间的失衡会更加严重。
       小杜的秦雪梅扮相清新,规矩,身上很顺,可以看出这出戏她是下了心思的,跟张梅贞老师是用心学了。在“绣楼”中,与丫鬟秋菱的互动,相得益彰,这个秋菱很流畅,身上、眼里都有活儿,非常不错,将来找个好老师扣扣戏,是个不错的好花旦苗子。秦雪梅的满腹惆怅通过她的温婉含蓄的表达,使得这个形象一下子就立了起来。杜永真师从张梅贞和牛淑贤,前阵子又拜师京剧名家李佩红,主功花旦、刀马旦、闺门旦行单,在团演出《三哭殿》《穆桂英打破天门阵》《白蛇传》等戏,多以刀马花旦应工,这次秦雪梅的形象应该是她在团的第一个闺门旦大戏,可喜可贺,能够如此顺畅的接下来。“观文”重点是秦雪梅与商林的对戏,商林有些轻狂孟浪,或者可以理解为天仙妹妹突然降临之后的语无伦次,而秦雪梅面对此时激动的商林而表现出的涵养与羞涩,这是最显闺门旦精神的一场戏。“责女”“别府”两场戏略有压缩,其中“责女”中应该有些提升,秦国政一上场怒气冲冲命春花喊小姐出厅,但春花却少了一个“有请小姐”的话,而直接下去拿了家法上来,这是很不合适的,前后交代的不清楚了。“别府”中秦雪梅未带鬓花直接上场,解释为听到商林亡故,伤痛欲绝,没来得及或无心插花便冲下楼棚。似乎也解释得过去,但我还是觉得戴上鬓花好看一些,总觉得两鬓少了些东西。但这一段小杜的唱腔真好,而且与她师傅张梅贞太像了,几个哭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很见功力。“哭灵”的大段唱腔,这一大折子独角戏,我觉得小杜可以处理地再从容一些,张弛方面再用点功夫会更好。当然现在已经非常不错了。
      一出戏的成功,往往并不是一个角色的成功,而是一个舞台的成功,文武场谁都离不了谁,这就是梨园行常说的“一棵菜”。只有抱定了一棵菜精神,才会有一台好戏的呈现。王顺的秦国政还是挺顺的,虽然有些音感觉有些处理地可以再顺畅一些,后来看他有折子戏《跪韩铺》中饰演黑头保证,原来是个净行演员,非常不容易。不过也为青年团能收下一个好黑头而鼓舞万分,一直觉得青年团缺了黑头是个很大的遗憾,因为包公戏在豫剧中是相当重的,老百姓的心头好儿。希望团里能够给王顺排两出黑头戏。王藜汇最初接触是她在《梵王宫》里接替宋莹饰演嫂子,青衣的感觉不错,后来知道她还工刀马旦。也是个全能型演员。此次饰演的秦母戏份不多,但爱子之情还是表现得很好。吕军帅的老家院在串场中把老生的绝技也表现了出来,如其在报丧途中的圆场、跌倒、刷胡子等,都用得恰到好处。这次创新改革的戏曲的结尾,哭灵后陷入迷茫之中的雪梅似乎再一次与商林比肩而立,这个处理还是很动人的,比之前哭的死去活来神的鬼的处理要高明一些。
      希望这台戏能够多些演出的机会,在更多地舞台的历练中,将其精打细磨,变成青年团的一台拿手好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言碎语
后一篇:百年话香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