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妙玉为啥将一件假古董视为珍玩》一文中,我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其实对妙玉这个人物是有看法的,时不时会揶揄她一番。那份假古董是这样的,后文邢蚰烟那句关于妙玉的定评——“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同样也是一种揶揄。她始终处在这么一个两难的位置上,想要超脱,却始终超脱不出去;想要世俗,却又不甘心放下自己的身价;说她是个男的,分明她是个女儿身;说她是个女的,却永远尝不到女儿该有的爱意。作者说她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这其中就有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作者绝对不是去把十二钗都想着美好的一面去描画的,而是像一个真正的人物一样,她们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用这么一副风月宝鉴直接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人性深处的那些高大与自卑。
那么,妙玉为什么会将自己置身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呢?其实,这与她的原生家庭是有很大关系的。人这一辈子是很难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的。王熙凤为什么是王熙凤,李纨为什么是李纨?这都是与她们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的,王熙凤永远变不成李纨,李纨也活不成王熙凤的做派。原生家庭就像基因一样深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妙玉也是这样子,她有那样的出身,才会有那样的姿态,尽管在某些人爱好的人看来是“心性高洁”,但对于世俗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自恃清高的“骄傲”。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书中妙玉的身世,这是在大观园建成后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汇报采购尼姑道士一事时交代出来的: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
妙玉是姑苏人氏,自古姑苏那都是出美女的地方,这便扣了唱词中的那句“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也是后文所说的“模样又极好”。关键是“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妙玉文墨极通,要知道邢岫烟的学问就是从妙玉这里学来的,连黛玉、湘云看了她的诗文都连夸她是个大诗人。妙玉的确有些才学。这些都构成了人生可以骄傲的资本。但可怜的是,这样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原本应该活的像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这样子的,在家里无忧无虑,看看书写写字画画画,可
的那些宝贝,讲究着自己的品位,但最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纠缠。因为,从骨子里讲,她就是一个俗人,并没有一颗超脱的心。
——成文于莞邑逗云轩
庚子年十月十六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