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最流行的莫过于官员带货,各位大佬各显身手,成为一时网上的热点。当然,也有人对这种现象表示疑问和担忧。但其实,官员带货从来都不是新鲜事儿,而是古而有之。我们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贵妃吧,她吃得就是她家乡的荔枝,千里蜀道长途奔袭入京的;我们也知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吧,这也让岭南荔枝名声大振。当然,古代官员带货绝不仅仅是荔枝,翻看一下,五花八门,而且各有各的手段。
这里为大家分享一则明代中期名将、兵部尚书王越带货故事。王越是我故乡先贤,虽然历史上口碑有瑕,但的确是个人才。也许正是这样,他在老家先贤中,保留下来的故事也是最丰富的。其中有一则便是带货浚县土产大碾萝卜。在浚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萝卜进北京”,大碾、香菜都是浚县的村庄名,小河是浚县的辖下镇。2019年,大碾萝卜被农业部正是挂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浚县在王越的时代,濒临卫运河,货运往来,轴轳千里,可谓经济繁荣。作为一个农业立国的王朝,浚县同样也是农业立县,自古有“黎阳收,顾九州”之谚,农产品特别丰富。作为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大员,王越也念着家乡的风味。
一日,王越在班房里与户部张尚书闲聊,顺带就聊起了家乡的萝卜。王越说:“我老家的白萝卜长得非常好,我打算选些上好的进贡,让咱们皇帝也尝尝。”张尚书就说:“王大人,你家乡的萝卜长多大啊?”王越伸手一比,这么长这么粗吧。张尚书暗想:照他这么比,也没什么出奇的啊,顶多不过二斤重,是啥稀罕的东西。哪儿的萝卜不都是一个味儿。我老家的萝卜也能长这么长这么粗呢。
这是圣驾临朝了,百官觐见。朝事已毕,王越便把准备进白萝卜一事禀明皇帝。皇帝一听很高兴,便夸王越会办事儿,啥好处都想着朕。张尚书赶忙跟了一本,说也想进一些家乡的萝卜,愿与王兵部的萝卜一较高下。有吃的还不好,皇上当然高兴:“那就等秋后,看谁的萝卜大,我就赏赐谁。”一时散朝回家,张尚书赶紧八百里加急通知家乡人,下大本钱种萝卜,多浇水,多施肥,准备进贡领赏。可王越却按兵不动,好像没事一般。到了秋后该收萝卜了。张尚书让家乡人挑了最大的一个萝卜,足足有二百多斤重,还特意为这只进贡的萝卜打造了一辆气派的马车。皇上一看,连连夸奖,吃了这么多年萝卜,还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粗的呢。便扭头问王越:“兵部,你家乡的萝卜带来了吗?”王越不慌不忙从袖筒里拿出来一个也就二斤来重的再普通不过的白萝卜,双手呈上。皇帝一看,龙颜大怒:“你什么意思,王越。逗我玩的吗?这么小个萝卜,进的什么贡?”王越连忙下跪道:“微臣不敢。进大萝卜能领赏,我何必要挑个小的来领罚呢。因为我家乡地质薄,实在是长不了那么大的萝卜。”皇帝一听更生气了:“胡说。浚县那是一等地,怎么还说地薄呢?”王越便说:“是啊,等级是户部定的,我看这定的不公平啊。张尚书家乡是三等地,长得萝卜却那么大;我家乡是一等地,却只能长这么大儿的萝卜,这不明摆着不公平吗?”皇帝一时无话可答,将张尚书痛斥一同,把他家乡的地提为一等地,浚县地则降为三等地。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王越为大碾萝卜代言,不如说是萝卜政治,借萝卜之名打压异己。但是大碾萝卜的确是就这样被打出了市场,而且王越还用萝卜治好了弘治帝的食欲不振。在那个年代,皇帝不就是最好的宣传嘛,果然大碾萝卜赛百梨的美誉打了出去,成为北方冬季里的抢手货。
—— 成文于莞邑逗云轩
庚子年五月初十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