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写了五篇关于谢道韫的文章了,本来应该了结了。但心中却总有点不舍,那个影响谢道韫后半辈子的男人——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凝之,是否应该写上一笔?他背负着被老婆大人看不起的“天壤王郎”的骂名,是那样的坚不可摧。
王凝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出生于琅琊王氏,这是东晋时期的豪门,但这个豪门的转折点在王凝之的父亲王羲之,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移居会稽,从此以山水为怑,这种疏淡不拘的个性从此便弥散在整个家族,再加上王氏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崇奉五斗米道的,整个家族成了忠诚的道徒。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在书法上颇有乃父遗风,为时人所推崇。但除此之外,似乎再乏善可提,史书上对王凝之的记载都集中在他人生告别的那一场颇有点佞神意味的大戏上——即孙恩兵围会稽,身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满门子孙被斩一事。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悲壮的时刻。但读《晋书》及其他史书的这段记录时,却不禁想笑。这居然是历史的真实。我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对宗教的痴狂,无法解释为什么身为一国皇帝的梁孝武帝要三次舍身入佛门,然后又自己花重金赎回,在惊讶他的痴狂的时候,也会恨恨地骂一声有病,不务正业。不是吗?身为皇帝,不该为百姓谋福利吗?却把大把的黄金填到虚无的佛门世界里。在详读谢道韫的过程中,却发现还有一个像梁武帝一样痴迷的王凝之,不过他所痴得不是佛教,而是五斗米道,这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且很不幸,因为他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是耽溺其中,最终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儿孙们的性命也难以保存,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
然而,故事就是这样的真实。当孙恩叛军来的时候,身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不思防备,对部下的提议也不予理睬,而是扭身进了自己敬神的“靖室”(也有称“道室”的)里“稽颡”“跪咒”,有些史书描写更为详细,还说他“指麾空中,若有处分者”。他跑到靖室理像“大道”磕头许愿,希求大道予以帮助。结果大道还真帮了他,给他派来“鬼兵”数万人,鬼兵的安排布防则是由王凝之来完成的(“若有处分者”应该这样解释)。然后他信心满满地跑出来对部下讲,你们别害怕,大道已经派兵了,在通往会稽的各个要津都布置好了。可是结果却是孙恩还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会稽城。王凝之临乱在组织战备已经来不及了,结果被孙恩杀戮,其王氏子孙也被杀。《资治通鉴》在这里紧接着记述了王凝之之妻谢道韫的壮举,“凝之妻谢道韫,弈之女也,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一个本应该有骨气有担当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柔弱女子,结果却是天壤的反差。是那个锦绣袖口长在深闺的女人像个男人一样杀了出去,那份英勇要羞杀多少男子。从史家的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史家对王凝之的不屑。
天壤王郎,看来确实不虚。王凝之的确没有什么真才干。可是吊诡的是,他居然是会稽城的负责人,一城的防备居然要由他来调度负责。可王凝之,像个做父母官的样子吗?他心中的百姓是不是也是大道的模样呢?在那种关乎百姓生死安危的紧要关头,他能做能想到的居然都只是去稽颡跪咒求神灵保佑,而不主动去调兵遣将,誓死捍卫家邦。他凭什么来认这个官职呢?考虑到王氏是会稽当地的名门大族,而且其父王羲之也是名动朝野的人物,弟弟王献之还是驸马郎,这么优秀的资源都集中在王氏一门,在那个“上品无寒门”的门阀政治畸形发展的时代里,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位置,桓温做到了大司马又能怎样呢,桓氏不是高门,所以桓温向下属提亲找个儿媳妇也会被拒;还有陶渊明的先人陶侃也是一代名将,同样饱受门第之苦。而出身高门的,即便如王凝之这样草包的,只要你愿意在官场上混,就会给你一个有模有样的职位,不问政绩,不问才干,只问门第。但是,在最后,门第没有宽宥王凝之,大道也没能保住王氏子孙,一个个躺在了孙恩的屠刀之下。
—— 成文于
莞邑逗云轩
庚子年三月十六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