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道韫才高几许?

(2020-04-09 08:48:18)
标签:

谢道韫

嵇康

游仙诗

青松

声声慢

分类: 【玉面书生】
谢道韫才高几许?
       我们都说谢道韫是才女,她到底才高几许?多有才?只是那句即口而来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就足以让她跻身中国才女纸裂了吗?我也通过上面的四篇文章讲了谢道韫一生的遇与不遇,但始终未曾论及她的作品。
       那么这次我们就来看一首她的作品——《拟嵇中散咏松诗》。
       谢道韫保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有人说是两首一句,没有细研究过。但这首《拟嵇中散咏松诗》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对于研究谢道韫身上的“林下风气”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这首诗只有八句,是这样写的: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这是谢道韫的一手拟古诗,所谓拟,就是仿的意思。她是仿照着嵇中散的《游仙诗》而做的。嵇中散就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竹林七贤在六朝时期受到热捧,这一称谓也是在渡江南来以后才出现的。当时的社会名流对竹林人士都很敬仰,对他们的作品也很追捧,《游仙诗》在这一时期也是个时髦的话题,跟田园诗一样,是当时士大夫名流们的最爱。
      作为名门才女的谢道韫自然也对嵇康这一号人物非常向往,因此才有了这首作品。松,孔老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精神成为松最好的注脚,历来咏松的诗词都为偏离这一主调。开国元帅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小学时学过的咏松诗,直到今天我还记忆深刻,这也是对松最直白的诠释吧。谢道韫的松是什么样子呢?“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显然她突出的也是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品性,它的坚贞,它的执守,是谢道韫非常敬仰的。只是不同的是它的生长地——在高高的山上。为什么要在山上?我们都知道黄山松很出名,其实名山大川中出名的植物多数都是松柏。谢道韫启句用“遥望山上松”或者直接承嵇康的“遥望山上松”,这是《游仙诗》里的第一句。当然也可能在谢道韫的眼中真有那么一颗生长在高高的山上,但个人觉得,这个松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她自己心中有那么一棵松,与嵇康的那棵一样,至于为什么是在山上,而不是别的地方。这可能与她的门第有关系,在谢道韫的骨子里是有门第观念的,她所在的谢氏那是当时大晋朝数一数二的门第,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是一直伴随着她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未必生活里的谢道韫就盛气凌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同时期的陶渊明也写松赞松,但他的松就不在高高的山上,而是“青松在东园”,触手可及的地方。但是不是因为触手可及就掩盖了青松的优良品质呢?当然没有。“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松依然故我。陶渊明虽然是高官之后,但却不是名门,而且他自身所追求的也是与名门所背离的,他的青松就有一种亲近之感。相反谢道韫的青松,则有一种祭祀的肃穆之情。这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有这么一株松树,谢道韫无比敬仰,她就像爬上山去在这株松树之下休憩,整顿一下自己烦躁的内心,让世俗的羁绊搁浅一下,在自己的思想中自由翱翔。“瞻彼”用的是《诗经》“瞻彼淇奥”的典故,在我的故乡浚县大伾山清代阳明书院内的崖壁上就有这么一方摩崖题刻,其所面对的苍茫之间正是当年的“淇奥”所在。毛诗认为这是仰慕卫武公美德的诗,“瞻彼”二字就充满了敬慕之情,这与谢道韫看着青松的情感是一样的。“万仞条”模写松之高大,以突出这一形象在谢道韫心中之重要程度。坐在这样的大树下冥想是怎样的感受,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便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他在那里参透了众生,创立了佛法。陶渊明也经常与人“班荆坐松下”,而他所想到的是“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也有一种超脱之感。谢道韫呢?她想到的会是什么?她说,“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她几次往上跳跃,试图拽住那万仞松条,可是她没有够到,那只好站在那里等待王乔来帮助她。王乔是谁?古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周代的王子乔,也有人说是乘鹤升天的柏人县令王乔,但不论是哪一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羽化升仙的神仙。谢道韫说,自己没办法达到青松的高度,那就等着神仙王乔来住自己一臂之力。这一句其实就拉低了这首诗在精神世界里的档次,与陶渊明的青松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陶渊明在青松之下悟道的是物我两忘,他自己便实现了自己的圆满,这一点与释迦一样,通过自悟而使自己得到解脱。而谢道韫做不到这一点,她无法放弃自己名门的思想包袱,也不愿意接受王家五斗米道的鬼魅,她要往前走,却总是感觉掣肘无数。她后期婚姻的不遇使得她饱受煎熬,她越固执的把持住自我,越被自我所限制,与周边越不相容。而同时那种处于乱世的飘离之感便时刻激荡着她,要知道那个时代是怎样的动乱,怎样的乱臣贼子,名流们越放任狅诞,越是他们对社会没有自信充满不安的一种表现。《游仙诗》、《田园诗》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成为一道历史的风景,几份仙幻,几份真实,充斥其间的其实都是人生的苦涩。所以谢道韫最后说“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我这么有才干,这么有本事,可是怎么样呢?我成就一番事业了吗?拯救自己了吗?都没有。谢道韫不是一辈子都在苦恼自己的婚姻吗?她实现了什么呢?这首诗应该写于谢道韫的晚年,“时不我与”的感慨只有经过了一定的时间侵染之后才会有所感慨的。“日月逝兮,岁不我与”,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身为女子的谢道韫,她不能像其他谢家男子那样披革执刃血染疆场做出一番轰轰烈烈地事业,甚至也不会有很多机会在历史发生地去悲叹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她要出庭为小叔子解难都要挂下一道帘子方可,而自己的儿孙显然都没有按照自己谢家的版本来走,而是跟着丈夫王凝之走上了五斗米的迷途,最后在会稽战中统统被杀掉。事业、家庭,谢道韫什么也没能守住,她陷入了一个人的孤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几百年后的才女李清照的《声声慢》所描述的何尝不是谢道韫晚年所感受的呢,这不正是所谓的“大运所飘摇”吗?根本不在自己把控之中。
      作为拟作,她显然是在拟嵇康《游仙诗》的意,但她并无所得,这个意并未让她解脱受益。同时,她也超脱不了自己的阶层思想,所以她的诗在格调上也达不到嵇康、陶渊明的那份洒脱,她始终是羁绊在尘世的,因此感伤的愁绪便充满了晚年谢道韫的心怀。她纵有“林下风气”疏朗的一面,但也掩盖不了内心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 成文于莞邑逗云轩     庚子年三月十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