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真人不倒翁火爆亮相,加之不倒翁上的美女笑容甜美,瞬间刷屏,受到热捧。看着她在不倒翁上曼妙的旋转,巧兮盼兮,眉梢眼角舞动着一抹大唐的春情,我突然想知道,不倒翁这个古老的儿童游戏与大唐相干吗?是商家的一个成功吸睛案例,还是似乎真有那么一片历史的余光呢?
一查,发现原来不倒翁还真的与大唐有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跟大唐的夜生活无关。大唐是没有夜市的,那时候夜幕一下来,各坊的门也都要关闭了,紫陌通衢到了这个时候也都悄无人迹,偶尔经过的只是巡更的、放哨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将回荡其中。
但不倒翁的确是从大唐那里演化出来的,因为大唐人爱喝酒,其实爱喝酒的不止大唐,只是到了大唐,大批的胡人(有歌舞伎、胡奴、胡商、胡官)成为大唐人实实在在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真实的影响了大唐人的生活。大唐人很牛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豪情,放到明清当惯了奴才的士人,一听到天子驾到,那不在屁颠屁颠的山呼万岁去了。既然那么爱喝酒,当然就得有助兴玩具。大唐人会消遣,唱歌跳舞划拳猜令自可不少,劝酒的工具也有了新成员。
酒胡子,也称劝酒胡,后代称之为捕醉仙。这在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记载。它用木头刻成人形,从其名称可以知道,这个人形是胡人形状的。这也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在长安有大量的胡人以卖酒为生的,这在唐人诗歌中多有显示。“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酒胡子的出现这是这一客观事实的显现。上部细、下部粗,饮酒时,人们围桌而坐,把“捕醉仙”放在一只盘子里置于桌子中间,由年龄长者开始用手捻转,使之呈旋转状,当它停下来时,手指向谁谁就饮酒,然后由饮了酒者接着捻转,如此往复,直到尽兴为止。这种劝酒工具在宋代依然很流行,宋代窦革所着《酒谱酒令》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今之世,酒令其类尤多。有捕醉仙者,为禹人,转之以指席者。”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对这一劝酒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也进行了记述:“饮席刻木为人,而锐其下,置于盘中,左右攲侧,僛僛然如舞状,久之力劲乃静。视其传筹所至,酬之以杯,谓之劝酒胡。”

出土于章怀太子墓的三彩胡人俑
藏乾陵博物馆
当然最先出现在大唐酒桌上的酒胡子,最后演变成了儿童喜闻乐见的不倒翁,人们又对这一玩具进行加工设计,与时俱进,知道今天,已经千变万化,依旧是小孩喜见的小玩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