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丈母娘相女婿,一看一个准儿。这大约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言。直到今天,农村定亲前还有相这么一个环节,不过随着网络的发达,当面相的几率越来越少了,不过找人打听还是必须的。
西晋时期的王浑有一个才女妻子钟琰,他们属于门当户对的结合。那时候出生门第说了算,所谓上品无寒门嘛,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自然在官场上混得不错,加之他本人也有“技术”,最终官拜司徒,录尚书事。钟氏为王浑生育了一个风流翩翩的儿子王济和一个满腹诗书的女儿。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时节了,当妈的自然格外上心。她便四处为女儿的婚事留心留意。当然她也让作为哥哥的王济在妹妹的婚事上上点心。
《晋书》和《世说新语·贤媛》中记述这桩事。文字略有差池,但大意相同。此处先录《世说新语》版: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武子为妹求简美对而未得。有兵家子,有俊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曰:“诚是才者,其地可遗,然要令我见。”武子乃令兵儿与群小杂处,使母帷中察之。既而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是汝所拟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
众所周知魏晋的九品中正,选拔官吏已经不再是靠有才干,而主要倚重于门第。这一时期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讳的,基本都是当时的豪门大族子弟。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寒门,有,但他们的生存很艰难。如桓温就不是豪门,但是又有谁知道身为大司马的桓温想求取王家女儿做儿媳都不能,因为在人家豪门看来,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钟琰识人的本事好高啊。我想这也是《世说新语》等书记上一笔的缘故吧。但识人只是一面,钟琰最先强调还是门第。可见,她从听说儿子为女儿长了个兵家子开始,心中就已经盘算好了。这门婚事做不成。儿子阅历浅,天真,啥也不懂,但一个当母亲的怎么能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呢。所以钟琰开口就说他“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便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可以说门第是个鬼,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这个鬼,世界将为之停滞。而且即便是在今天,网端时常爆料的那些嫁入豪门的明星们,又有几家欢喜几家甜呢?这其中不单单是门第的问题,而是由门第而衍生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对抗。而一个真正幸福的婚姻,一定是要有共同的三观的,否则这个家庭就不是锅碗瓢盆的碰撞那么简单。
题后插一笑话。读《晋书》中此段时闹出来的。“琰女亦有才淑,为求贤夫。时有兵家子甚俊,济欲妻之,白琰,琰曰:要令我见之。”短短几句话转了好几个弯儿,主语也来回切换。我是先读到这段的,很诧异,有个当兵的长得很帅,王济要娶他当媳妇。我心里一惊:这么开放!又往后看了看,才明白,“济欲妻之”,不是王济娶当兵的,而是让妹妹给当兵的作妻子的意思,是“使妻之”的意思。
——
成文于2019年11月7日
莞邑逗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