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媳妇一起看了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故事颠覆了幼年关于哪吒的记忆,3D的画面增加了里面场景的真实感,不得不说,技术是一流的。
看完之后,媳妇问我,感觉不错,你感觉怎么样?我说一般般,没太多惊喜。原因在于:
一,媚俗。陈塘关里的有一位身材魁梧、胡子拉碴的大汉,那模样看上去像个大铁汉,可是一开嗓儿,真的让人大跌眼镜,整个一位伪娘,翘着兰花指,捂着脑袋,娘里娘气地哭天喊地、抱头鼠窜。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跨越性别的角色吗?除了增加一个笑点,他所给我们的反思又是什么呢?此外,太乙真人,大跌眼镜,活脱一个八戒转世,虽然他很可爱,但是这样一个形象,不知道道教人士该怎么想了。
二、电影要传递的观念仅仅是人定胜天,用电影里的话,“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当然,这种观念鼓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人生拼出一道风景。但是往往我们操作的结果是忽略了前提,而盲目的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看今天导出在呼吁青山绿水,正是前一阵子我们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正在为我们的能动性作补偿性调整。所以,这个片子我还是不敢带小孩子去看。
但是必须点赞的是,它所展现的哪吒的家庭其实就是当下我们普遍的小孩所面临的家庭。爹妈都很忙,一天到晚都不在家。儿子经常会跟我说,拜拜,你去上班吧。好像我在家里待着就不太对劲儿。大宝说,你能陪陪我吗?陪着孩子成长,原本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孩子的奢望。大人当然会自责,就像李靖夫妇那样,每日忙着保境安民,降妖除魔,虽然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是魔丸,只有三岁的时光,他们也想尽量的陪伴他,但结果却是每次的陪伴都是能让哪吒感到“尽兴”。让哪吒“临终”之时最遗憾的事居然是没有跟父亲踢过一次毽子。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却是一个孩子心中最为计较、分量极重的一件事情。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在大人眼中轻如鸿毛,不值得一顾,但在孩子眼中却重如泰山。我们习惯从我们的角度去忽视掉它们的存在,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的确也很忙,疲于应付社会的种种,回到家中已经不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对孩子的忽视几乎是经常出现的。孩子是在我们的忽视下长大的。因此,我们的孩子开始成长成令我们头疼的魔丸,我们苦恼,气愤,发怒,也后悔,但一切都似乎是个轮回似的,我们总是转来转去,发现总是在原地。我们没有改变,孩子也没有进展。我们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教育的魔丸循环,大人和小孩都跳不出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靖让哪吒摒弃别人的眼光,活出一个真正的有担当的自己——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正确的。面对别人的诅咒,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心燥意乱的,分寸尽乱,无法正常的思维、做事,更谈不上去活成一个独立的自己。一个孩子,从瓜瓜坠地,到长大成人,他总要学会自立自强。而这个过程中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靖对哪吒的期望,活成你自己,对百姓有益。这不是我们所有家长的意愿吗?期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哪吒就是这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神话的距离,他一下子成为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那个让我们头疼脑大的孩子。我们无形中也成了李靖夫妇。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有问题的孩子?这是电影所引发给我的思考。影评中大批量对原生家庭的评论,大约也是在这一点上引起了共鸣。我们应当对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思考,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家庭,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