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作为西府里的大少奶奶,却形同一个影子,一概无见无闻,除了亲和,似乎才能平平。因此婆婆不得已只好请来了长房媳妇王熙凤来打下手。在王熙凤生病期间,李纨终于理所当然地当起了家,但王夫人还是不放心,又请来了外甥女薛宝钗和三姑娘贾探春一起协理,三人共同治理大观园,成为《红楼梦》后期大观园的一件盛事。但是在这三个“镇山太岁”中,很显然三姑娘贾探春占了上风,大嫂子李纨又一次退居次要位置了。
而且在治理大观园中,李纨再次让人见识了她的“佛爷”本性,下人们都揣度着她好欺负好说话都生了懒怠之心。而且她这种脾性在贾府可能也形成了一个共识——她不是理家的人。当家的王熙凤眼睛够毒辣吧,看人很准,她就说“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摆着看可以,但真要处理事儿,那就不好使了。那李纨是否真的就不会理家呢?或者说她不会理家是故意做出来的还是本能使然的呢?
笔者认为李纨不是本能使然,而是故意释放的烟雾弹,让人造成这种错觉。因为她是一个易惹是非的寡妇,常言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她又是个豪门寡妇呢,有姿有貌还有钱,贾府又是个声色犬马之地。俗话说管家婆是恶水缸,李纨以寡妇的身份当然不愿将自己置于人们的议论之中。此外,我在前文已说明,李纨与婆婆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顺畅,因为李纨克死了王夫人的爱子,中间有这么一道坎儿,李纨自然除了正常的晨昏定省尽量少在婆婆面前点眼了。
当然这还只是从情理上的推论,在小说的行文里也不难发现,李纨的治家才能绝对是一流的,只是她不得已将这一项才能隐藏了起来。第一处是第三十九回中,李纨难得的一次品评人物:“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疯丫头是个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李纨对各房丫头的性情了如指掌,还记得她对宝玉屋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红的身世了如指掌,要知道当家人王熙凤都不知道小红是谁,而且小红的妈妈还是王熙凤的干女儿,也是贾府里的当家的管家媳妇。但李纨知道,你看她对各房丫头都看在眼中的,谁是怎么做事的,谁是什么样的人,哪个人在那个房里举足轻重她都是明晰的。而且她深知贾府的潜在的危险。她说如果不是鸳鸯管着,贾母的东西会被不怀好意的人“诓骗”了去。这是何等的险恶,贾母可是整个贾府的尖尖哦。她有如此的识人之才,又怎会没治理之能呢?
第二处是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弊中谈及蘅芜院和怡红院两处,探春叹息说这两大处“竟没有出利息之物”,这时候出来说话的却是不管事儿的李纨:“蘅芜院更利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按理说,李纨不管事,每天住在大观园里,每天接触的应该跟探春这些大小姐差不多,她怎么就知道这些花花草草的事儿呢?她能清楚其中的利息,可见她对这一事是相当在意的。
第三处同样是一个推理,在后期大观园中,各房状况百出。王夫人房里出了彩云偷盗事件,紫菱洲的累金凤,惜春那里也有婆子递进递出,怡红院更不用说,晴雯、芳官哪一个不是惹事的精,抄检大观园最惨的就是怡红院,而导火索却是紫菱洲。但是在这一场鸡飞狗跳之中,却有一个地方淡然处之,这便是李纨的稻香村。宝玉说稻香村也好多的人怎么不热闹的话,是的,稻香村上上下下至少也有一二十人,丫鬟婆子一大堆,可是她们都没有卷入到这场明争暗斗。这难道还不能展现出李纨的理家之才吗?只是她的这项才能一直在小说行文的暗处,而且都是在故事喧闹之处,没有人去理会这样的宁静。
李纨处事有点道家的意味,静水流深,清静无为,处处圆融。但毕竟有一份执着在胸,所以行动不免藏私,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红楼梦展现的是人性,不是神性。李纨到底是食人间烟火的。她把自己伪装成不善理家的样子,处处退让,甘居人后。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一份清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