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豫剧崔派,顺带一定会想及崔派四大悲剧,但其实除了这四大悲剧外,崔派的拿手戏还有很多,比如《对花枪》、《二度梅》、《陈三两》、《下河东》以及建国后崔老率团到处巡演的恶《穆桂英挂帅》,都是极富有崔派唱腔特色韵味的好戏。尤其是《陈三两》这出戏,是建国后崔老着力打造的一处好戏,融汇了崔派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一个集成性的作品,并率团进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崔兰田画传》中《陈三两》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宝英、郭惠兰等一批崔老亲传的弟子学生都是擅演此剧目的,在前两年纪念崔大师的晚会上,由其子执笔,弟子当今崔派的领军人物崔小田演出了新版《陈三两》最后一场戏,从中可以知晓崔老一直到晚年都对这出戏念念不忘,希望对它进行提纯升华,足见崔老对这个剧目的爱惜之情。张宝英老师的《陈三两》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崔老率团进京期间一招一式传授的。而且张老师的众弟子中如范静、刘爱英等也都擅演此剧目。己亥猪年春节前夕,作为二团年度压轴的一出大戏,由张宝英老师的弟子、二团领衔青年演员邵文霞演出了这出好戏。张老带着重感冒到场为弟子把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尊敬,对师承的尊敬。
对于邵文霞,我的印象里就是《清风亭》里的大夫人,蛮横强势,演得有鼻子有眼儿,深得我心。后来张宝英老师又率众弟子在电视一些栏目中亮相,也总有邵文霞的身影,比如她的《桃花庵》、《寻儿记》等剧目中的唱腔,对她桃花庵里的唱腔印象极深,深得崔派壶奥。邵文霞是许昌人,那是个戏窝儿,耳濡目染地邵文霞也考进了艺校,毕业进了驻马店豫剧团,后因《抢来的警官》而进入省豫剧二团,这也使得她的艺术有一个质的飞跃,谦虚好学的她也得到二团老师如王清芬、祁秋娥等指点传授,先后出演了《三哭殿》、《下河东》、《颖河人家》,并在省内大赛中斩获殊荣。于2012年归门崔派,拜张宝英老师为师,潜心学习崔派艺术。这次《陈三两》的汇报演出也是其崔派艺术学习的一个展示。
这出戏由邵文霞的老搭档郭付有导演,在舞台的调度上有了新的创意,的确让舞台感轻松了一些。本来这是一出大悲剧,陈三两一出来就跪在那里要唱一个多小时,这是极考验演员功夫的。但同时又会造成呆板的舞台效果,如果演员表演不到位,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跳戏。所以这样一出本来不精彩的戏能打造成一个流派的看家戏,那真的是演员的功夫下到了。在这出戏中,崔派的唱表做都有了,而且唱腔也融汇了几乎所有崔派特色的腔式,每一个归韵、寒韵都是相当的考究。这出戏的李凤鸣由二团文武小生王献光饰演,陈奎由另一个优秀小生张月旗饰演。对王献光了解稍多些,他是名家高红旗老师的得意门生,去年才从中戏深造回来,扮相俊秀,嗓音漂亮,身段好,而且这次深造明显能感觉到他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往里挖掘的深度不一样了,情与景,情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更妥当了。这在李凤鸣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中便可看出来。张月旗是去年李树建老师巡演“忠孝节”时,《清风亭》中的张继宝一向是王献光饰演的,而那次却由张月旗饰演,王献光仅穿了一个兵站在背后。在那里张月旗的表演令人欣喜,所塑造的张继宝也符合人物,很有戏。但在《陈三两》中所饰演的陈奎,这个盔头戴上去之后,显得他脸过于胖了,而且他的腔的处理不是很好,听上去不是很顺。当然这是第一次彩排,自然有不熟的缘故。
邵文霞饰演的陈三两还是值得圈点的。她出场的碰头彩也是该得的。扮相规矩,身段沉稳,是个不错的大青衣。重要的是她的念白和唱腔有崔派的味道,虽然离崔老的那种浓郁还有一段距离,但这种味道在崔派再传弟子中已经是难得的地道了。这句话有些贬低崔派再传弟子,总感觉崔派再传弟子中除了几个不错的弟子外,多数都处理的太外放了,太过,崔派的发音位置找的并不太对,而且崔派青衣的稳找不到。邵文霞的陈三两还是稳稳当当的,规规矩矩的。虽然还是有要提升的地方,比如中间陈三两再上场之后的情绪波动,自然这有她发现李凤鸣受贿、发现李凤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袍弟弟,她的痛心、愤恨是可以理解的,但听上去的感觉却不是单单的愤恨,而是多了一丝躁,这里的情绪调动和唱腔处理可能还需要以后的舞台磨练。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这出陈三两还是堪称完美的,假以时日,会成为邵文霞的一个代表作品。
我一直比较喜欢崔派,虽然我不会唱崔派的戏,但从小听的就是崔派,它的那个旋律一出来,我就会很兴奋。所以对崔派的戏、崔派的弟子我总是很关切。春节前,崔派“名家传戏”项目结题,张宝英传授二团的张秀丽等两个演员,本来戏缘是有直播的,但那次直播的不好,仅看到了结尾部分,没能看到那场演出很遗憾。不过看得出二团的邵文霞和张秀丽是张老比较得意的两个弟子,张秀丽也在团挑梁演出《秦香莲》,这对于崔派传承来说都是好事,我也希望崔派弟子能够在新的一年踏踏实实再创佳绩,有更多地崔派好戏呈现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