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头谁似一盆兰——宁荣二公因何未青睐贾兰?

标签:
警幻仙子贾宝玉李纨传承好色之徒 |
分类: 【侃红记】 |
宁荣二公费劲机关嘱托警幻仙子点化警醒他们认为“略可望成”、将来可以撑起一家族百年基业的子孙贾宝玉,可是结果却是令两位老祖宗汗颜,这个被寄予厚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完全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混世魔王”,“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是货真价实的“于国于家无望”的一个人。当贾府萧条败亡之际,不难看出贾宝玉历尽辛苦颠沛流离,但最终却是难耐凄凉,撇下了妻子宝钗和一个破败萧茫的家业,自己悬崖撒手,“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什么家,什么业,什么祖宗厚望,都成了脑后的世界。
可是为什么宁荣二公就看上了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子孙来承继祖业呢?百年基业传到宝玉这一代,的确出现了豪门权贵之家常态的传承瓶颈,子孙们作威作福,一个个都是好色之徒,“箕裘颓堕”的宁国府自不用说,连大门口的两只石狮子都不干净。而荣国府也没有洁身自好,大老爷贾赦好色成性,为富不仁,儿子贾琏也是赤条条一个色棍,贾政虽是个好的,可以端方守正,但也只是保得一己安宁,于治理家国实事上平平。儿子贾宝玉只知道内帷厮混,广播情爱;贾环是个冻脚猫上不了台面。其他的旁枝也都是同样的境况,一副大厦将倾而无人堪支的局面。谁是将来的撑起门户的人呢?
宁荣二公选择了好色的贾宝玉,原因可能也像贾母说的那样在众孙子中只有贾宝玉长得像国公爷,好似一个模子出来的。再加上他长得“得人意儿”,又聪明伶俐,便成了一家希望之所在,整个贾府的聚焦点。但结果却是让宁荣二公大跌眼镜,令整个败落的家族无可挽回。贾宝玉不堪重任,而且推卸了责任。
那么,在众子孙中,果然就没有一个比贾宝玉厉害的人物吗?宁荣二公没有看到,但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读者,却不难发现其实还是有的。这个人物是贾政之长孙,长子贾珠之遗子、李纨苦守一生的贾兰。书中说的很明白,“到头谁似一盆兰!”这说明在贾家败亡之后,唯独撑起家业的便是这个不被人看中的“茂兰”。
贾兰在书中出场甚少,通常也都是跟着不被人待见的贾环出场,往往也只是一个名字带过。在这些少的出场中,贾兰给我们留下的是“天生的牛心孤拐”的个性。但这只是他在众人中的印象,而其实他习文练武,望子成龙是李纨的一生所愿,她甘受着一世的孤苦,为的就是儿子的出人头地,这从稻香村那几株“喷火蒸霞”的杏花便可看出来。而书中还有一个小情节是贾兰于林下射鹿,这说明贾兰还是有武备的,而且他很可能在日后也是像他的祖辈那样是靠武功而撑起门户的。“逐鹿”早已是一个政治语码,其中必有一番刀枪争斗。从李纨的那首“晚韶华”也不难看出“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这便是将来的贾兰。更有趣的是在那段逐鹿的文字下脂砚斋还留下一个批语颇值得玩味:“奇文奇语,默思之,方意会。为玉兄之毫无一正事,只知安富尊荣而写。答得何其堂皇正大,何其坦然之至!”是啊,当贾宝玉沉迷在大观园的“粉渍脂痕”、”房栊日夜困鸳鸯”之时,贾兰却在“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在弯弓射箭,练习武艺,这是何等明显的差距。但一个不被重视的人再辛苦的努力,往往是被淹没的,因为他始终都不在众人的视野里。
“晚韶华”中有“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加上前一句的“昏惨惨黄泉路近”,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这盆“茂兰”在巅峰时刻来了个急刹车,撒手人寰了。但对于李纨来说自然是个悲剧,守护一生的希望终于出人头地了,自己清苦了一辈子换来了“凤冠霞帔”的“晚韶华”,但一身荣耀的儿子却如同昙花一现般转瞬消灭了。但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出现一位威赫赫爵禄高登的继承人难道不是一种欣慰吗?纵使古来将相都化作了一个个后人钦敬的“虚名儿”,可是一个赫赫家族所要的难道不是这个“虚名儿”吗?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虚名儿”的人物,才有了可供贾珍、贾琏、贾宝玉等一批挥霍的雄厚资本,才能建构起一个庞大的家族。试想如果子孙一个个都是闲云野鹤式的人物,或者都是贾宝玉式的悬崖撒手,恐怕这个家也很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