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经”成“家”而安身立命的小人张禹居然子孙恒昌

(2018-07-16 08:45:53)
标签:

论语

西域

尚书

成帝

儒家

分类: 【西汉风流】
小方读《汉书》之一九四
因“经”成“家”而安身立命的小人张禹居然子孙恒昌

“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这已然是汉末社会的一大现象,大批像匡衡那样的农家子通过研习儒家经典,而拜将入相成就一世功名。朝堂上一代又一代大儒们唇枪舌剑,意气风发,指点着江山。一个个活生生的榜样自然更有说服力,因此习经越来越成为汉末升官致富的一条捷径,俨然当年的西域商道。

张禹便也是在这条路上拜到真神的人,最终官至丞相。张禹河内轵人,祖上也是世代农耕,并无官方经历。张禹幼年经常随父进城逛市场,就与一算卦的混熟了,人又机灵聪明,也学得一二。算卦人很喜欢他,觉得他前途无量,便对张父说:“是儿多知,可令学经”。算卦人的一句话改变了张禹的一生,先学《易》再学《论语》,“皆明习”,而且还收了徒弟。

成了“家”之后的张禹自然名声在外,被举荐为郡文学。甘露中,还得到皇帝召见,得到太子太傅萧望之的赏识。但宣帝并不想重用一个庞大的说经团,“罢归故官”。一直到元帝即位,儒学成为治国的正统,为皇太子选师傅的时候,博士郑宽中便推荐了张禹,这样郑教习《尚书》,张教习《论语》。张亦由此发迹,迁光禄大夫。但几年后,又调外任东平内史。

待到成帝即位,以皇帝老师的缘故被封为关内侯,“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当时阳平侯王凤辅政专权,张与王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乞骸骨,欲退避凤”。结果在成帝的再三挽留下,不得不“复起视事”。但可想而知,在王凤的威权之下,张禹不过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自保而已。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为相六年,到鸿嘉时才告病退休,住在京城的府邸里。

张禹与匡衡不同,虽然他们都处在别人的淫威之下,惟命是从,但至少匡衡还曾有理想,还有点匡扶大汉、政治朝纲的抱负。张禹就完全洁身自好,“谨慎厚道”,明哲保身。儒学真正成为他的敲门砖,而那些经义只是在功名中有用,而对于其他则毫无影响,对张禹本人或许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已。

张禹当官就是为了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可能是穷日子过怕了。一旦为官富贵了,便广置田产,“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其他财宝更是不计其数。张禹毕竟是文化人,生活也极端奢靡,追求品位,广宅深居,歌姬无数,丝竹管弦不绝。当官,为张禹带来的是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加上他以为人圆滑自保,身为帝师,深得成帝欢心。即便是退休以后,朝中大事称帝还亲自过府问策,生病了也亲自去嘘寒问暖。张禹也是相当会利用这些绝好条件,先为自己挣来了百年之后的千年吉地,连昭帝陵寝庙衣冠出游通道上的肥牛亭成帝都拨给他。再为自己的女婿争取了弘农太守,得以享天伦之乐。无官的小儿子也得以拜为黄门郎,给事中。想想为官为富也不过如此,自己老有所归,儿孙们各自安业。为了巩固儿孙们在朝中的地位,张禹可谓老谋深算。在满朝议论王氏专权误国之际,张禹一句“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扫除了皇帝疑虑,也解开了自己与王氏的冤仇,为儿孙们在朝堂上站稳做足了铺垫。足见张禹的良苦用心。

一直到哀帝建平年间,历经四朝的张禹驾鹤西去。“禹四子,长子宏嗣侯,官至太常,列于九卿。三弟皆为校尉散骑诸曹”,女婿是一方太守,更有良田广厦,这就是当官的实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