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一千期之际
 
   
本周末梨园春将迎来它的第一千期节目,二十多年的坚守,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当999期庞晓戈饱含深情的开场词起来的时候,萦绕在我脑海的也是长达二十多年的片段。当老倪的声音再次响起,当老倪和晓戈再次用久违的开场白与观众互动的时候,当秦梦瑶、张玫、刘道阳这些当年的“娃娃”们长成了大人再次站在舞台的时候,我充满了感动。
 
   
我是看着梨园春长大的一代,到而今依然记得第一年梨园春的春晚,从下午一直播到晚上两点,这是我看到过最长的春晚,而且是现场直播。那是一个永恒的纪念!那一年的梨园春的春晚的收视率直接盖过了央视春晚,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后来就前挪了一个周末,故意避开了大年三十守岁的那一晚。至今我依然记得山东卖大蒜的、卖小磨香油的无数的无名之辈从这个舞台成为最闪耀的明星。每一年的擂台赛都紧紧吸引着我。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到了外地,戏曲就成了我思乡的寄托。梨园春就成为我每周雷打不动的习惯,同学都说我这个习惯很奇特。也是从这里,我知道了很多名家,拓开了戏曲视野。因为在此之前,我所知道的仅仅是张宝英、张晓霞、贾廷聚、李德平、张凤琴等我们地区和县里的豫剧和大平调名家,而且大平调更多些,因为村中每年大会的五天大戏一定是首选大平调,那是我们县最流行的剧种。没有请到大平调,次选二夹弦,然后才是豫剧。我不晓得这种排行里是否有什么讲究,但至少代表了我们地方的区域审美。而整个安阳地区是崔派的主场,贾廷聚又是我们县豫剧团的团长。这是我当年知道的戏曲。渐渐地,通过梨园春,看到了更多更多的名家和剧种。
 
   
二十多年,一千期,戏曲就这样慢慢开了花。梨园春的宣传功劳是不可磨灭的,那一批批唱着戏长大娃娃就是证明,梨园春带动了一帮娃娃走进梨园,一览戏曲之美。这些娃娃有些成了今天戏曲的主角,像朱旭光、刘冰、李朋杰、韩鹏飞等都已是所在团的主演,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戏曲事业。即便是像秦梦瑶这种不从事戏曲的,戏曲也已种进了她的灵魂深处,成为她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她所塑造的小老太太形象可以说成为梨园春永恒的标识。
 
   
 近些年,梨园春被诟病不少,当然有其积重难返的一面,很多东西未必是栏目不想做,恐怕不能做的因素多些。但的确梨园春在娱乐化,甚至有些过分的娱乐化,请的某些嘉宾简直不敢恭维,几乎是戏曲的白痴,只能人云亦云的装模作样,或者装疯卖傻的上台走两下,这么雅的一种品类却成了几个跳梁小丑的勾当,虽然新媒体有其媚俗的一面,但如果过于媚俗,就是失格。当下像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尤其是它的《伶人王中王》特别吸引眼球,为什么,而梨园春的收视率却在逐渐收缩,这应该引起注意。在俗的同时,千万别丢了专业范儿。戏曲是程式的东西,做戏曲也要讲究程式,只有在程式里的舞动才是让人赏心悦目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感谢梨园春,也祝福梨园春。一千期,是一个完美的结,不忘初心的前行吧。期待一场更长久更旖旎的邂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