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道上冯奉世如何再震大汉雄风?

标签:
西域张骞匈奴长城汉武帝 |
分类: 【西汉风流】 |
冯奉世,字子明,出身名门,武帝末年以良家子而选为郎官,开启了他的一世功业。武帝时期是一个气势磅礴、人才辈出的时代,国家政策倾斜于西北边陲,而一代又一代能臣良将在西北道上打拼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商道,东来西往,为大汉输入了新的给养。
但这也是一条悬若一线的商道,一方面沙路漫漫,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另一方面匈奴及西域各强国都虎视眈眈,伺机分一杯羹。更让情况变得糟糕的是,武帝之后的,随着国力的衰弱,对外政策也基本以和为贵,西北道上虽然还是帝国最快捷的加官进爵的路径,但基本上以防备为主,修修补补,艰难维持着帝国的强盛。而那些往来西北的使臣们良莠不齐,各怀心思,像张骞、苏武那样的为国着想的越来越少,为自己盘算的则越来越多,沿途敲诈勒索西域小国,使得西域苦不堪言,各国也都蠢蠢欲动。尤其是一些强国,趁着中原诡秘的政治风云,便在西北道上燃起阵阵狼烟。
冯奉世的再次盛装出现在世人面前,便已站在了这条无数人捡拾到富贵的西北道上。本始中随前将军韩增攻打匈奴,凯旋而还,官复原职。昭宣之时,西域各国风云变幻,随着商道的开通,西域首先获利,乌孙、莎车、匈奴等一些强国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是莎车国伙同周边小国截杀了大汉使臣王万年、奚充国等,让大汉朝颜面扫地。这时,冯奉世奉命护送大宛等国宾客归国,面对着叫嚣的“蚂蚱”们,冯奉世难按心头之火。于是,与副手严昌商议,矫诏调集各国兵马,火速攻击莎车,一举攻破莎车国,将其国王人头砍下传至京师。西域顿时安定下来,冯奉世也威名大振。大宛本是大汉的友邦,又是个小国,看到如此神勇的冯奉世,“敬之异于它使”。宣帝对于冯的举措也大为赞赏,夸赞韩增荐人不差,并商议为冯加官进爵。但最终在少府萧望之的坚持下,未能封侯,封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冯奉世成为执金吾,掌管皇家卫队。当然冯受重视,也因为他有一位好女儿——冯媛,成为元帝的昭仪,并为元帝生有龙子。当朝国丈的身份自然让功勋卓著的冯奉世说话更有分量。永光二年,西北道上再起烽火。陇西羌虏反叛,烧杀无数,百姓苦不堪言。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左右将军入朝商议对策。当时朝廷也连年灾荒,国库空虚,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唯有右将军冯奉世老当益壮,主动请缨出兵讨伐。无兵无粮草的艰难情况下,冯奉世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卓绝才干,七月叛乱,十月军队集结完毕,十一月发起进攻。“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又令将士在要害之处屯田增加防范。
次年二月,冯奉世班师回京。升左将军,光禄勋不变,赐关内侯,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一年后,老将军病逝。班固评价其“居爪牙官前后十年,为折冲宿将,功名次赵充国”。冯一生戎马,护卫着西北道上的安宁,与同时期的赵充国等名将一起,守卫着帝国的荣光。
西北道上,行人不绝,但能青史留名者有几?为大汉朝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的又有几?冯奉世们用他们的赤诚在西北道上筑起了不屈的长城。也为大汉中央的稳定与繁荣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无奈的是,大汉如同一片即将随风而落的秋叶,寒风簌簌,内外交困,这道长城也最终淹没在内外夹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