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哀帝董贤王莽傅太后大司马 |
分类: 【西汉风流】 |
王氏独尊这已然是汉末四朝的共识,虽然代不乏言官直臣担心国祚,但仍无法改变王氏“内领尚书,外典兵马”的大司马地位。于是,更多地人也都开始习以为常,反正江山还是刘家的江山,王氏再大也不过是一个当家人而已嘛。因此,主动的或被动的士人都开始涌向王家,与当年满朝尽出霍门一样,满朝朱紫也基本都唯王氏马首是瞻了。
东海兰陵的毋将隆也是因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的厚爱而得以出入大汉的朝堂,出任从事中郎,迁谏大夫。而此时,成帝正在为自己的江山无后而陷入深深的担忧。尽管自己广播恩露,姬妾赢门,赵氏姐妹左揽右抱,但终究挽回不了身后的寂寥。无奈之中,只好从子侄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此时最有力的竞争者是胞弟中山孝王及侄子定陶王,这两方也都在积极运作,在朝中都不少人奔走。当然最后还是定陶王得以进京成为皇太子。这其中少不了傅太后、赵皇后及大司马王根的运作攻略,但最终促成这件美事的却是毋将隆的一份奏疏。成帝一看,心中大悦,之前的两下为难一扫而光,立刻拍板定陶王刘欣进京。不久又立刘欣为皇太子。当然,在关键时刻发出正确声音的毋将隆也官运亨通,出任冀州牧、颍川太守,这都是当时的肥缺,国家举足轻重的地方首脑。
哀帝承继大统,自然毋将隆这位出力大臣不会被亏待,升任京兆尹,并执金吾,负责京城内的防务治安。如果毋将隆对哀帝低眉顺目,而不是满眼看到全是需要修理的钉子,那么很可能毋将隆会有更为辉煌的后半生。可惜,毋将隆却要在这个位子上发出点正义的声音。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王氏如何把持朝政,都无法摆脱这个规律。况且哀帝还是有点魄力的,虽然最终证明是穷折腾和半途而废,但这些举措也大大打击了已盘根错节的王氏,而在朝堂上赵氏、傅氏、丁氏等外戚及董贤、师丹等新贵们也开始成为一股势力。不幸的是,所有的举措哀帝都是面对以王氏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而对于这些新贵们,哀帝却给与极大地扶持,一点都不吝啬破坏自己刚刚订下的规矩。这当然会搞得人神共愤,而使得这些新宠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他真爱的董贤,一个温情脉脉,一个坐拥万贯家财,哀帝恨不得把江山都给了董贤,他将武库兵“前后十辈”送给董贤,成为其私家卫队和武装。也送给他的乳母王阿舍不少。这种典型的国为私用的行径惹恼了众官员,谏官们纷纷上言,毋将隆也不示弱,痛指这种做法的不当,并骂董贤为便僻弄臣,王阿舍是私恩微妾,这种行为只会让这些新贵们骄奢横溢,成为社会一害。哀帝当然不高兴了,如此斥骂自己的亲属,也忒大胆了。不过念在其有功于哀帝承继的份上,也只好搁置不论。
更不巧的是,永信宫里的傅太后也是个很能折腾的主儿,她压低价钱买卖了几个宫女,而且还有八个是出自执金吾府,也就是毋将隆的府门。真是太岁头上乱动土,毋将隆大约也认为太后这是欺负到头上来了。于是动本弹劾傅太后,应该公买公卖。但哀帝哪里敢动傅太后,是傅太后把他拉扯大,更是傅太后为他进京立储四处运作,哀帝是个懂孝心的孩子。因此,护着傅太后就成了哀帝的必然选择,所有动着傅太后的臣工都只能落一脸晦气。毋将隆也不例外,而且两罪并罚,发配出京当地方官去了。
从来都是祸不单行,毋将隆失势之时刚好是王莽隆兴之日。要多不幸就有多不幸,当年王莽未发迹时,爱慕毋将隆的高名,想与其结交,但毋将隆却不搭理王莽,这让王莽狠不爽,热脸换了个冷屁股,因此梁子就在王莽心中结下了。现在王莽秉政了,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礼贤下士了,可以偶尔举一举大棒和钢刀了。他便暗使大司徒孔光弹劾毋将隆在冀州牧任上陷害中山冯太后,孔光也正极力讨巧与王莽,因此不管这事到底是不是毋将隆干的,但在孔光的描绘下却是有鼻子有眼儿,由不得毋将隆不认。哀帝一看这家伙还敢陷害皇族啊,心够毒的,这种人怎么可以高官得坐呢?免官,发配合浦。
哀帝这么做无非是给傅太后一个面子,他当然记得那位革履声声的郑尚书是因何事下狱的。冯太后被地方官陷害,还不都是为了深宫里的傅太后,没有傅太后的懿旨,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但哀帝就要装这个糊涂,有人为冯太后之事埋单,不是正好正百姓视听吗?也还傅太后一个清名。毋将隆反正也养不熟,终究成不了自己人,趁机大发了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毋将隆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就南下了,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