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与闺女听完戏,时间尚早,戏台上应该会有加戏,闺女不愿看了。我们便一起骑着车子在县城里逛。对于我,每次回乡,都要这么在城里闲逛下。不是为了寻求变,而是为了寻求不变。为了那埋藏在心底里属于回忆的记忆依旧能够在这座变化的古城中找到扎根的土壤。
西大街的改造只剩下靠近文治阁的一小段。我们折而进了县衙文庙。因为都去过了,又折进了县前街。先前的县前街拥挤的只剩下一条胡同,仅容俩人擦肩而过。当然靠县衙这头路面也宽些。据说这一带曾是衙前广场,自然也宽敞些。县前街以王姓人居多,靠近县衙一侧路东一溜儿都是传统民居,都为王家所有。这些民居多是临街倒座,左侧起门楼。进门有二进院落,最后一栋为二层小楼。王家具体是做什么发家致富的,但能够在仅靠县衙的位置上起宅,那说明其相当有身份地位。解放后这一带都被公家占用了,所以也没留下什么关于王家的只言片语。只剩下一大片古老的房舍。这些房舍的墀头、窗棂都很讲究,一些房舍还有檐罩,石雕等。现在处在维修中的是相邻的两处王家老宅。
北侧的一处,首门已经被改革过了,倒座开中门,中门上也换成了时代特色雕花。首进院落左右厢房,浚县的民居通常都是青石起基的,厢房与二进院落厢房之间是长着青苔青砖铺地的巷道,巷道尽头应该也有老房的,只是现在成了空地,大约保护极为不利。与空地相隔的便是另一处正在维修中的王家老宅。通往二进的是一座雕刻精美的垂花门,上面雕刻着凤鸟牡丹、喜鹊登梅、麒麟等祥瑞图案。透过垂花门,便可以看到主人楼了。青石起三级台阶,台阶两侧雕有蟾蜍吐钱的石雕。整座正楼高两层,门窗都做了精心的处理。门楣上的青石上有着浅浅的雕花和砖花,看上去比翰林院还有精致。左右两侧的厢房稍稍有所不同,南侧为普通民居,与前院厢房一致。北侧厢房则设有檐廊,廊柱之间以花罩相连,虽然是简单地花罩,但看得出当年主人的精心与富足。闺女说:“我要去这里,你给我拍像啊。”然后便跑了进去,站在廊下托起了腮帮给我拍照。北厢房的北墙上有一壁橱,小小的,不知当年做何用。我记得当年姥姥家的墙上也有这样一个壁橱,放些零碎的物件。
正房内的二层楼板还是老件儿,但上下的楼梯已经腐朽了,换成了新楼梯。但工程尚未完工,所以不能登楼一观。也是颇为遗憾的事。国庆期间,老宅里正在举行象棋大赛,人头攒动。比赛和看比赛的人都敛气凝神,一脸专注。相信下次再去就可以登楼一看了。而且南侧的另一家王家老宅也该对外开放了。
老宅门口有家卖小孩玩具的小摊贩,闺女看了非要个泡泡器。买了个,结果回到家不过一转身的功夫让她给洒完了,续了些肥皂水也不起泡了。我示意她:“坏掉了。”她好委屈地说:“刚买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