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台好戏《秦豫情》

(2017-09-06 08:55:22)
标签:

秦豫情

徐俊霞

西安

豫剧

宇宙锋

分类: 【戏韵春秋】
一台好戏《秦豫情》
       这几日,西安市豫剧团回娘家上演了三出大戏,《秦豫情》、《宇宙锋》、《陈三两》,且《秦豫情》赴北京展演,颇受观众和专家好评。我本是对现代戏不感冒的,但看着铺天盖地的好评也不觉动了心,在网上搜搜看,还真有全剧。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该剧的早期本《长安梦》,另一个是前几天郑州的演出本。我最先看的则是老本。
      我被震撼了,而且落泪了。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令冯小刚遭遇票房滑铁卢的《1942》,制作不错,只是不适合贺岁的一部好作品。《秦豫情》就是以1942为大背景的。一路向西是千百年来河南人的逃难之路,长安在他们的眼中就是遍地是馒头,到了长安,就有救了。1942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又遭遇蝗灾,哀鸿遍野,饿殍满地,300万人西出潼关,沿路乞讨谋求生路。故事便是这样开始的,一群破破烂烂的难民艰难地行走着,或徒步,或扒火车,她们坚定地相信西安会改变他们的生活。到了长安,人们都哭了,因为高兴而晕厥过去了。是啊,长途的跋涉马上就看到馒头了,终于在鬼门关前逛了一圈又回到了阳世。但现实的西安则是残酷的,满大街的馒头成了泡影。他们不得不为了落脚之处,为了生计而四处谋生。人情在灾难中显得有些复杂,但也备显真情。那个假装瞎子算卦的马叔,为了生计而卖身的天婶,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做的,又在哪一个夜晚她们不扪心自问,揪心不已呢?但因为难民这个身份,她们又住在了一起,有了共同的喜怒悲乐。
      这原本是个大悲剧的,可以哭着演出的。但正像主创徐俊霞所说的那样,整出戏却看不到哭,所有的难民都是笑着演出的,是用一种坚韧和积极地心态在谋生活。她们没有被灾难吓倒,没有在灾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是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儿,就像小秦说的那样,“我不信脚下都是断头路,我不信小秦心强命不强”。所以他们都是拗的,都是横的,都是楞的。为了展示他们这种精神状态,编剧在舞台安排上也特意安排了所有演员标志的动作,像小秦的标志性动作胳膊一架身子一横,一幅不服输的斗鸡形象。突看时会有种突兀,怪怪的感觉,但看着看着才会发现绝地逢生如果没有了这种横,这种楞,也许根本无处求生。
      整台戏吸收了陕西皮影、秦腔等多种曲艺形式,像张大那段洞房花烛的唱词“啥尊卑,啥贫富,有爱就是我媳妇。没大房,有小屋,张大娶妻贫民窟”,就是典型地秦腔,但出现在这里又不显得突兀,倒是让这个陕西楞娃更显得可爱和他对爱情的那份坚决。剧中三场戏特别打动我,一出是小秦和张大初遇的那场戏,众人明知是小秦而体谅维护她的氛围深深感动了我,尤其是田婶,当她把娟子盖在脸上,往地上一坐,“张老板,开骂吧。”让人心酸,令人落泪。这就是患难中的真情,不因为她沦落为妓女而丝毫影响了她人性里的淳良。继而是小秦和张大初遇分别时的一见钟情的欲盖弥彰,欲吐还休的遮遮掩掩。另一场戏是小秦挺着大肚子在寒冬里买胡辣汤,没有一个人买。不接受她的婆婆心疼她,顾人当托儿来买她的胡辣汤,见还没卖完,就自己来买。起先把自己包起来不让媳妇认出是自己,但最终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担忧。小秦觉察出是婆婆来了。她那一瞬间的诧异与震惊从小秦的眼中闪现出来,是啊,婆婆接受自己了。这是很扣人的一出戏,台词很少,内心戏却很深,这是最吃功的。第三场戏是小秦生产。难产之中马叔道出了装瞎的真情,但没有责怪,只有悲凉,继而是小秦那一段回忆老家的唱腔,如清风拂来,温馨而伤痛。在家不知在家好,出门方知出门难。那一刻也让我这个游子落下泪来。
      《秦豫情》自2016年4月由西安市豫剧团搬上舞台,已上演了七八十场,反映极好。该剧是陕西省文化厅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点扶持项目,西安曲江管委会重点文艺精品项目。这次进京演出也是西安市豫剧团自1956年进京演出时隔一个甲子后再进京演出。
      整台戏不止徐俊霞、王凯、谷爱民等几个主演可圈可点,而是群体都可圈可点,随便拉出个演员都很有戏,她们的眼睛都很有内容,让人充分感觉到一棵菜的意味。当然这出戏也有些问题,第一个作为从河南借调过去的徐俊霞的发音需要注意下,当满台其他演员都把“你爹”的“你”说成“恁”的时候,她却读做“你”,就有点太不食人间烟火了,搞得自己跟个外省人似的。第二个本剧其实是围绕一副河南担展开的,挑着河南担逃难进了西安城,用河南担抢位置扯出一大院子的人,因为一副河南担小秦遇到了张大,然后张大为了帮助小秦,帮她改造了那副河南担,小秦挑着张大改造好的河南担在大街上摆摊儿卖胡辣汤。因为这个河南担,小秦跟婆婆起了冲突,也为这副河南担,婆媳关系发生了改观。这出戏名为《河南担》更切题更符合戏曲起名的规则。当然剧团起名《秦豫情》可能有某些方面的考虑,只是感觉不太搭。当然一个好的作品,都是要有相当长的舞台磨合的,从老本到当前演出本,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舞台、对人物的把控都更好。
 
老本《长安梦》 
 
当前演出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夏日书单
后一篇:心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