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库
再回故乡,故乡已焕然一新了。崭新的西大街让我有些茫然,这是我曾经生活过得故乡吗?那是不论在一实小上学还是在一中读书,西大街、东大街都是每天都要过的,路边的每一座房子都是记忆深刻的。而今西大街上清一色的仿古建筑,让我有些恍惚。好在城中心的文治阁依然如昨,变化的只是阁周边的路面和由这里伸出的四大街的街面,都变成了统一的条石路面。骑上去犹如西门外的云溪桥,真鼓墩哪。
县前街口树立起一座木牌坊,先前只是一条不太显眼的巷道。而今豁然开朗,两边有新修的仿古商铺,亦有原本就存在的老民居,古色古香,墙头上怒放的凌霄花垂将下来,格外惊艳。县前街的尽头便是县衙,与文庙相邻。
浚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当年知县将县衙从原来的浮丘山巅移到此处,而随之整座浚县城也做了迁址的总体规划。县衙在允淑门内,紧靠西城墙,东与文庙毗邻。整座县衙基本处在允淑门和观澜门两城门之间这一区域。小时候曾爬过城墙,但那时候并不知道眼下曲里拐弯的的小巷拼接的原来是旧县衙,从允淑门拉起一条高大的青砖高墙一直到文庙棂星门前。只知道这里是某机关驻地。后来渐渐地知道县衙,其实那时的县衙地面遗迹已被毁坏了,留下的不过是些基础、碑碣罢了。近些年,随着县里对文化古城的不断挖掘,县衙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理区域。于是,一个崭新的县衙横空出世了。
明清时期的县衙和文庙前的这条街,虽然很短,但牌坊林立。由于衙门和文庙都是官员和儒生们出入的地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方才有机会到这一带来,当然告状的除外。威严与壮观曾是这条街的专属。
两尊石狮子后便是县衙大门,八字墙两边开来。墙外矗立几块沧桑的老碑。进大门便是一进院落。现院内置放着大量的碑刻,均是在县衙重建时从县衙遗址上或地下发掘出来的,经过整理重新安置的。其中不乏精品。二进门为仪门,仪门两侧各开一门,应为日常出入的通道。入仪门,先是一座“公生明”的青石牌坊,后为一场地,再后则青砖起台一级,环以雕栏,台上盖正堂一座。前卷棚后硬山,屋宇辉煌。正堂内悬着明镜高悬匾,及鸣琴化洽、刑轻政简等溢美匾额。堂内两项摆放着仪仗。正堂两侧厢房为三班六部所在。在正堂正对面,即仪门左右两边的倒座内分别为贤令祠和土地庙,贤令祠西为监狱所在地。
转过正堂,为第三进院。西为永丰库,东为友竹轩。永丰库是存放户口、土地册、档案文书等资料的库房。友竹轩则是知县幕僚办公的所在,这是典型的东幕西库的格局。向北过宅门,进入现县衙的最后一个院落。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县衙的后衙了,是内宅。但由于历史沿革问题,国朝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四座圆形粮仓突兀地矗立在宅门内,极其醒目。这不是县衙应有之物。县城也设有常平仓等,但并不在县衙内。但作为浚县这座古城而言,这四座粮仓也成为研究浚县粮食储藏沿革的实物。紧挨着粮仓为吏廨。绕过粮仓才是县衙的三堂——瑞凤楼。面阔5间,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其上下均为通楣花格门,所以又称“花堂”。但花堂并不是县太爷的起居室,而是县太爷接待上级官员或审理秘案的所在。县太爷平时主要住在东西两侧的厢房内。
重修后的县衙仅此四进院落。其实距离明清时期真正的县衙格局还差很多。当年县衙也是有后花园的,而且向西一直延伸到城墙下。叠石成山,挖土成池,亭轩错落,竹松摇曳,兰梅争艳,好不惬意!只是我们无法去照本宣科的复原,历史从来都是无法复原的。县衙从移到今址六百余年,历代县令都有修葺,但谁也不是以复原为宗旨的。也是无法以复原为宗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