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寻儿记》之“母子相认”一折欣赏

(2018-12-05 09:03:00)
标签:

张宝英

寻儿记

八珍汤

李庆杰

新古典主义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寻儿记》之“母子相认”一折欣赏
    豫剧《寻儿记》是豫剧名家张宝英老师的代表性剧目,又名《八珍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著名编导石磊先生从京剧《八珍汤》移植而来,并将其易名《寻儿记》。《寻儿记》上演之后,受到热捧,成为张宝英及很多剧团的“吃饭戏”和保留剧目。此剧成为石磊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剧目,张宝英老师对此剧也极为珍爱,其弟子中李秀花、陈秀兰、范静、温秀琴、李雪梅、胡恩峰、李庆杰等都善演此剧。
    “母子相认”是《寻儿记》全剧的高潮,极富感染力。主人公孙淑林千里奔波寻子,不幸流落常府成奴。但常夫人是个“吃斋的瘟神”,言谈之中察觉这个老奴居然是自己的婆婆,碍于官场颜面,竟不相认,一顿毒打赶出常府。“风侵衣雪扑面如刀似剑,鸟不飞人迹绝地冻天寒”之中得常府丫鬟相助,来到张府。张夫人发现眼前这位老妈妈是自己的婆母娘,“三让椅”之后慎重考虑设下了八珍汤之计。“母子相认”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次子张凤斌为人孝顺纯良,雪夜独坐书房,思绪不定,寝食难安。一首“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更将满腔愁绪倾泻而出,这冰天雪地的夜晚,老母不知身在何处,“望窗外雪漫漫家乡渺渺”,不免潸然。连家院送来的晚膳也不想用,并一再叮嘱不要再送吃食了。他的背影写满了思母的愁容,惹人怜爱。此时,孙淑林则在周夫人的安排下,做好了一碗八珍汤,战战兢兢向书房走来。她是后退着上场的,眼神是飘忽的,脚步是零碎的。她怎么不害怕呢?毕竟刚刚在常府里就因为一碗八珍汤做得不合口挨了一顿毒打。她怎知现在做的这一碗八珍汤能否合老爷口味呢?更不晓得将要见面的老爷到底是个什么性情的人。一切都是未知数,但作为一个老奴,主母安排的事情又不得不照科而行。当她大着胆子请老爷用汤时,心里亦是忐忑的。尤其是看到老爷背转身怒气满面之时,不由便跪下来,说是遵了夫人之命前来送汤的。张凤斌夫妇关系和睦,听到是夫人亲自下厨督催,老妈妈又是第一天入府,便让孙淑林站了起来。自己坐下来端起了那碗汤,一口入肚,十分美味,不由地便将一碗喝尽了,发出了“十余载未曾喝过如此美味的汤肴”的感叹。熟悉的味道再次刺激了他久违的思念,从问汤,到问人,对张凤斌来说有一种即将拨开云雾的喜悦,而对于孙淑林则是心惊肉跳的。同样的询问在常府她经历过了,而且因为“孙淑林”这个名字惹来一身毒打,所以再次遇到这个问题,她说得是那样的战战兢兢。直到张凤斌喊出“你是老母”时,孙淑林依然尚在颤抖之中,当她听到这句时,她才敢抬起头真正的看一下眼前的老爷,“想杀为娘了哇”,那是十多年的压抑和痛酸,是十多年的千里奔波和两鬓霜白,在那一刻倾泻而出的是满腔的热泪。台上与台下,交融在一起。之后便是那段豫剧舞台上颇为经典的一段二人对唱。(见下面唱词)娘俩儿相拥而泣,由心酸渐渐转为欣喜。“哭干的泪水又涟涟”,如此形象的唱词,浅白而动人心扉。
    这段戏张宝英倾注了很多心血,当然也是石磊重点打造的一折戏。她的内心戏特别多,而且舞台的程式也很讲究,再加上融入张老血液中的崔派的腔韵,每一次听这一折戏我都会泪流满面。这就是来自中原的一位备受艰难的母亲,也是一位异常坚强而善良的母亲。
 
 张宝英、李平生版
胡恩峰、李艳艳版 
  
“母子相认”一折中的主要唱腔:
张凤斌:
望窗外雪漫漫家乡渺渺,思老母情切切音信杳杳,
十七载思念苦唯儿知晓。
纵山珍与海味,难比八珍肴。
 
孙淑林:
手捧着八珍汤心惊肉跳,
夫人命老爷书房送夜宵。
倘若是这碗汤再做不好,
怕只怕我这老命要赴阴曹。
战战兢兢往前靠,
周老爷暂歇息请用汤肴。

孙淑林:
娘盼儿,望穿了眼,血累干,
容颜换,两鬓斑,整整盼了十七年
自从孩儿你离家园,
为娘时刻都挂在心间。
唤儿名哪一天不喊上几百遍,
娘哭儿哪一夜不哭到五更天。
为寻儿娘趟过万条涧,
为寻儿娘翻过千架山。
儿千山万水都找遍,
腿跑断肋骨散铁鞋也磨穿。
寻来寻去儿不见,
哭去哭来泪水干。
今日得见娇儿面,
哭干的泪水又涟涟。
张凤斌:
睡梦里常见娘音容笑貌,
养育之恩儿记的牢。
忆昔年,在家乡,你扶小养老,
晨耕作,夜纺棉,受尽煎熬。
那时儿,不懂事,将母吵闹,
从未曾,因辛劳,迁怒儿娇。
至如今饱尝失态炎凉到,
方知晓,唯有母爱比天高。

孙淑林:
儿啊儿,你居华屋多逍遥,
张凤斌:
娘啊娘,母住草房受煎熬。
孙淑林:
儿啊儿,你着锦衣多荣耀,
张凤斌:
娘啊娘母衣单薄风雨浇。
孙淑林:
儿山珍海味有温饱,
张凤斌:
母一日三餐那方讨。
孙淑林:
沧桑无情催人老,
张凤斌:
怕你养儿无下梢。
到那时,
儿寸草之心无以报,
悔恨终生罪难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