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当年皇家门

(2017-04-27 08:45:56)
标签:

温塘

梅轩公祠

宋太祖

宗祠

文塔

分类: 【天涯行者】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绕过万福园,沿街遍是买陶器的商铺。温塘有陶瓷厂,老百姓也离不开陶器,几乎家家阳台屋顶上都会摆着一两个陶罐,腌菜之用。而且一些墙体整个便是用陶缸拼筑起来的,一些下水道里铺的也是散碎的陶片。看上去店面生意还不错,不时有人进店看看。清晨的阳光打在陶器上,明暗参差,十分谐和。那些店面有些是新建的,有些则是用老房子改建的。没有生意的店主人便坐在店门口的太阳里,跟街坊们聊着天。
    在尽头看到一条麻石路,便晓得这里又要有古意出现了。其实除了绍贤家塾,我所牵挂的便是能否找到梅轩公祠了。毕竟对于温塘不熟悉,知道的也仅仅是网上经常出现的几个文物点。看着沿街的房子门首贴着门牌显示“柴市”,想着当年大约这里也曾是一熙熙攘攘的柴草交易市场,就像莞城西北隅的那些街巷名字一样,皮鞋街、竹器街、等,每条街都有专职分工。以前的市场大约也是分块的,而这一带便是专职卖柴草的。柴草是旧市场的畅通货,交易量很大的,所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文里的穷人基本都是以打柴为生的,靠打柴卖点钱便可以养家糊口了。从这个名字里便不难看出,当年这里的风光。
    在柴市转了一圈,古貌犹存,古民居、古祠堂、古街巷、古井、古门楼都保存完好,而且还相当惊艳。门楼我看到三座,尤以最里的那一座门楼最为壮观。该门楼有三层楼高,单间,首层以红粉石门框,凹斗式,钱里面墙裙亦采用红粉石。二楼上起一方窗,窗上有一拱形窗檐,以青砖两层挑出。三层上起圆形小窗,以红粉石为边框。二楼以上均为四面设窗。门楼下曾有神龛,应该供奉土地之类的神祗,向内有台阶可拾阶而上通往巷内。门外向上仍有小路和民居,但民居已无古旧之色,而且路上也不见麻石铺路,应该晚于门巷。当年很可能该门巷是柴市的最后的一条巷,背依青山,巍然耸立,高三层,于建于村头的文塔、村周围的碉楼一般,起到一定的瞭望功能。虽然未曾看到其楼上有瞭望眼的设置,但作为俯视全市的一个制高点,视野相当开阔。当年一眼望到温溪,望见袁氏大宗祠,望见文塔,望见船来船往的寒溪水,应该都不是难事。
    由于我基本不辨南北,出了市区的那几条正常的道儿以外,大多数我是无法分辨出南北的。所以无法说出房屋的朝向。但可以看出整片街区横平竖直,依山坡地势,逐层抬高。横向内排水通过暗渠排到纵向街道的暗渠内,然后从柴市最前一排街道排出,大约也是汇入到温溪水中区。当然当年这村前有大池塘也未可知。
    我在街道里转来转去,民居多半都已空了,一些也改建过了。但不少还保存不错,精美的封檐板,红粉石做得门框,矮门上的雕花。只是人去楼空总有一种冷落之感,犹如满布在街巷里的青苔和荒草一样,随意倒在地上的枯木和石板石柱件,看上去已经很久远了。一些街口还有几位步履迟缓的老人,说着一口我听不明白的当地话。但看得出老人还是很乐意看到我这个陌生人来的。我仅听明白她说的第一句,“你来这里做什么的啊”,说话时满脸带着笑。当时她正从巷门楼走出来,拄着拐棍,满头鹤发,一脸老年斑,走路颤巍巍的。我告诉她我是随便走走看看这里的老房子的。我不知道她听明白了没有,但大致应该是明白了。她笑着给我指指点点,嘴里的话我就听不明白了,好像是哪栋房子怎样怎样。我顺着她的手果然看到一座古色的门楼,还有几座不错的房子。老人拄着拐停在那里,大约还想说什么,但看我可能也听不懂,我也满脸不好意思,“阿婆,我听不懂你说什么?”也许这是最尴尬的驴唇马嘴,如果能听得懂那我可能听到更多滴故事来丰富我的游记和履历。毕竟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知道那每一座房子每一条街的底里。而我只是一时兴趣所至,不求甚解的路过罢了。我期望能够坐下来,静静地去走一条村子,听老人去讲述他们的故事,那样这条村子才有生命,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更有意义。
    沿着麻石路,居然误打误撞走到了一座牌楼祠堂面前,不用看,单着形式我就知道——梅轩公祠到了。在东莞这种牌楼祠堂不多,江边的黄氏祠堂是一例,南社的百岁祠也可算一例,但与这两座不太一样。梅轩公祠是见到的第三例。记得在江边时,黄氏族人很自豪的称这种规格的祠堂是需要中央报备的,非皇族或恩赐,民间是不得建的。黄氏自然没有皇亲,是官中出了人才建的。梅轩公祠呢?据《古今温塘》上记载:梅轩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温塘社区(即柴市股份经济合作社),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是赵氏在宣德二年(1427年)建,此公祠与一般公祠的建造有所不同,前阵二层瓦面,上层瓦面四檐滴水。传说:如果不是皇族中人,不准这样建筑。景泰七年(1456年)赵氏要搬迁,将公祠卖给梅轩公,从此改为梅轩公祠。一进门抬头就看到进士牌匾,这牌匾是梅轩公次子袁士凤在二十四岁时登成化乙未(1457年)科进士时立。
   赵氏曾是温塘的大姓之一,此支赵氏出自宋太宗支派,是宋宗室濮懿王的后代。赵氏以元初避祸迁入温塘,一世祖赵必瑀(《幸福温塘》作此名,《古今温塘》则用王字旁一个象,另有资料为橡)颇有才学,他曾助饷宋末元初熊飞起兵勤王。后因兵事失败,不得已从莞城文顺坊避祸于温塘。元朝访其出仕,辞而不作,隐居乡野,足不如城市,时日徘徊于当年勤王的土地之上,每望崖山则伏地而哭,又画文天祥像挂于厅堂,朝夕泣拜。有这样的皇族出身,自然便又这座牌楼居所。只是王谢堂前燕流落寻常百姓家,当赵氏不得已迁出温塘之时,梅轩公便捡了漏儿。不知梅轩公何许人,以何营生,不过其子袁士凤争气,考中了成化乙未进士。当年皇家府,今朝进士第,也算不负这气派了。据说袁士凤为官清廉,体察百姓疾苦,为一方百姓称颂,后竟以身殉职。
   梅轩公祠大门紧闭,能进内一观就更好了。只有堂前的石板路依然悠远,当年可一直走到温溪埠头的。时间总会慢慢偷换很多东西,忆昔当年,“坐中多是豪英”,但风光之余又不觉恨意满腔。豪英隐去,空剩下这一片断壁颓垣,破屋烂椽,又怎不让人悲叹呢?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尚在使用的古井,每个清晨都有很多乡民来此取水。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从这里到了柴市的中心区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破败的高门大户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矮花门默默承载着时光的留痕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封檐板也老了,跟倒掉的山墙一样,令人默然。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古老的巷门楼,当年这上面可是有防御的哦。千万别靠近,小心我嘣你。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柴市最高大上的巷门楼,三层,当年绝对一览众山小,这是柴市风光和富足的象征。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一直延伸到渡头的石板路被太阳炙烤着,少有人迹。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当年的皇家宅,今天默默无人问津。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莞邑风流】柴市寻旧梦 <wbr>当年皇家门
卖蛇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