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丞相平当:大儒是这样养成的

标签:
儒家汉武帝丞相明经汉哀帝 |
分类: 【西汉风流】 |

与薛、疏等一样,平当也是因为满腹经纶而被征入朝的,儒家经典成了西汉后期最佳的入仕方式,这与武帝时期多从武功入仕截然不同,以至于社会都流传着“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的传言。
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引经据典,议论通明,但与同朝的萧望之、匡衡比起来,就有点逊色。纵然众多的儒家巨擘站立在朝堂之上能将儒家经典引用的云里雾里,但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交际和运作,尤其是老天爷是否给你面子。萧望之、匡衡等都位居三公,成为儒家的实权派。而朝堂难立,平当自然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但汉末灾异频仍,帝王与臣工都要以身履行儒家的消灾避难的程式,再大的儒也不过是频降灾异的牺牲品。在幽州流民一事上的作为,使得平当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升为丞相司直。丞相司直是丞相的属官,辅助丞相纠举不法,可以说此时的平当已经能够与帝国真正说上话儿了。但很快便又“坐法”,外迁朔方刺史。但毕竟是一方大儒,再次被征入朝。而此时朝中在陈汤的煽动下,成帝下令动工第二座陵寝昌陵,但这座陵寝从开始便备受争议,大臣中分歧很大,而发动者也是各怀鬼胎。平当大约是属于赞成派的,加上他与淳于长不是很和睦。在罢昌陵一事上,成帝要为淳于长请首功论封,这自然让平当不爽快,结果以议论不当再次外迁巨鹿太守。后因他通晓禹贡,便让他巡河,领河堤。
哀帝登基,平当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当别的大儒都先后退去,平当便成了一座不可不见的高峰。哀帝任其为丞相,并在那个冬天赐爵关内侯。平当再次让人相信时间会给与一切,只要熬得住,便会有成功。但此时的平当已垂垂老矣,躺在病榻上的他已然没有了起身的能力,面对君王的赏赐,他也只能换来一点心里的慰藉而已。当哀帝的封赐到了平府时,平当并没有应诏,而是平静地躺在病榻上。家人很不理解,便问他:“难道都不能勉强支撑着起来接受印绶赏赐吗?怎么也该为子孙们考虑一下吧”。此时的平当看透了官场的浮沉,几十年的身前荣辱在他眼前晃过,平静如水,他对家人说:“我现在位居丞相,但久病成疾,不能在朝堂上为君分忧,而徒增些虚头瓜脑的荣誉,我不忍这样做啊,与我的志向也不同。并且我这样做也正是为了子孙们考虑,并不是遗给他们一个侯爵就是一定是好事”。遂上书告老还乡,哀帝百般挽留,但平当去意已决。归家半月便去世了。
他不肯为儿孙讨封,与疏广、疏受二人将帝王赏赐的资财分散给乡里一样,资财万贯不能保证子孙贤孝,相反“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既然如此,何不留德、留经于子孙呢,让他们安得贫困,守的心志。果然,平当之子平晏也像其父一样,因明经而声闻于世,并最终为大汉丞相,赐爵防乡侯。大汉朝父子为丞相的也只有平当父子与韦贤父子了,而两人均是教子有方,父子均是一时大儒。在以经治国的时代里,大儒就等于炙手可热,就是发迹的根本。因此父子荣贵朝野,成就世人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