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永恒的经典——《梵王宫》


标签:
洛阳桥梵王宫陈素真牛淑贤梳妆 |
分类: 【戏韵春秋】 |
另一个戏是改编的戏,是司凤英的红戏《洛阳桥》,这出戏是豫西的传统戏,开封和豫东几县以前没人演过。司凤英重返开封后,大红特红就是红在这出《洛阳桥》上的。我是不知道关心这些事的,而樊先生却很有心,要看看这出戏怎么个好法。他看了凤英的《洛阳桥》,又看了豫西班的《洛阳桥》。他对我说:这个戏挺有趣,兄妹俩对害相思病。你没演过花旦戏,我想把这个戏改编一下,作为你的一个歇工戏吧。于是就让我演个日场戏,停演了个夜场,专门去豫声看《洛阳桥》。凤英这出戏,红得了不得,也是常常重复,每演必爆满。我抱了很大的希望去看我的好友的拿手杰作。不看也不知好到什么程度,这一看可把我气得不轻。原来是一出粉戏,凤英把这出粉戏可真是演到家了。台下的叫好声中掺杂着吹口哨声。我实在是坐不住,可又不能走。
樊先生因为《洛阳桥》这个戏名与此戏内容不相称,便改用《叶含嫣》的名字。我在华光一上演,凤英再也不演这出戏了。她也并未因此对我忌恨。这可说明司凤英这个人有自知之明,不是忌才妒能的人。
可见当年在开封演出《洛阳桥》已经很火爆了,司凤英与来自豫西班的演员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尽管很多名家都在尽量避免其中“粉”的部分,当然不排除一些演员以此为噱头炒作。但在当时陈素真看来还是有些看不下去,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出粉戏。但在樊粹庭先生的妙笔生花下,这出粉戏却改头换名,成为陈素真的第一出花旦戏,也成为一出叫座戏,而且继陈之后,一时开封舞台上没人再演这出戏。尤其到了中后期,陈素真更加珍爱这出戏,精打细磨,通过自己多年的舞台历练,也广泛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尤其是京剧,在塑造耶律含嫣这个少女形象时,强化了辫子功、穿衣功、扇子功等,使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女形象开始出现在舞台之上,身上充满了正能量。这出戏在陈素真嗓子坏掉之后,转向以做工戏为主的后半程艺术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她的许多弟子学生如王景云、范秀荣、董玉兰、袁秀荣、李素芹、胡小凤、牛淑贤、郑秋波、郭美金等,都擅演此剧,此外还包括华翰磊、曾广兰等陈大师曾经待过的剧团的演员,虽然不是弟子,但亦是有真传的。后来曾广兰的《洛阳桥》还拍成了电影,但需要指出的是曾广兰的版本与陈大师的版本是不一样的,在唱腔上曾广兰没有陈派的味道,略略带有一点马派的脆生之感,大约这也是其身在洛阳剧团的缘故,长期待在马金凤大师身边耳濡目染的。
陈素真及其弟子、学生
(大师原声)“梳妆”,八九年天津文化宫演出本
牛淑贤
“思云”一折
李素琴
“洞房”
关灵凤
终日里闷悠悠
谯楼上敲罢了更鼓三点
未曾开言心痛酸
苗青
“梳妆”
纪小瑞
陈亚萍
曾广兰及其弟子
闷悠悠出罗帷心神惆怅
雷鲜慧
清明节到郊外踏青游玩
董晓波
清明节到城郊踏青游玩
其他名家
王敬先
刘晓燕
挂画
曹君秋
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