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永恒的经典——《梵王宫》

(2017-01-09 08:54:23)
标签:

洛阳桥

梵王宫

陈素真

牛淑贤

梳妆

分类: 【戏韵春秋】
豫剧永恒的经典——《梵王宫》

   《梵王宫》又名《洛阳桥》、《甩大辫》、《叶含嫣》,是豫剧大师陈素真的拿手剧目,尤其是在其后期,成为其常演常新的一出非常叫座的花旦做工戏。关于这个戏的戏命演变,牛淑贤老师日前在与吴素真排演时曾说道,在陈大师之前多叫《洛阳桥甩大辫》,樊先生改编后易名《叶含嫣》,直到建国后的57年在田汉先生看过之后,根据故事情节,田汉认为此剧应叫《梵王宫》,自此之后便改名为《梵王宫》。

    但其实,《梵王宫》并不是陈大师的独门绝活,它是豫西调的传统剧目,骨子老戏。早在陈素真之前,有着“豫西的梅兰芳”之誉的早期豫剧优秀男旦演员燕长庚便擅演此剧,燕长庚,十一岁入班学戏,主攻青衣,1925年在河南开封国民舞台一炮打响。他做戏真情饱满,唱腔真假嗓结合,通透圆润,擅用鼻音来塑造人物情感。他在表演上不下作,不淫烂。早期的《梵王宫》以唱为主,在表演上为了取悦观众,更是将天真活泼的耶律含嫣演成一个卖弄风骚,淫态百出的形象。燕长庚认为演戏就应该从人物出发,必须有人物感,把握分寸,不能为了媚俗而沦为哗众取宠,他经常对同行讲:“咱这一行的身份低,再唱葬戏出丑相,就更叫人看不起”。她在诠释耶律含嫣这个少数民族的妙龄少女形象时,便从这个特定人物出发,将她的天真活泼,爽快可爱的一面展现了出来。稍晚于燕长庚的早期男旦名家,大约与陈素真同时,甚至亦是稍早登台的慕水旺、翟燕身等也都擅演此剧。翟燕身有豫西第一花旦的称号。《洛阳桥》是其拿手好戏,一直到晚年都能演出。豫剧十八兰之一的陈兰荣老师的弟子豫西调旦角名家贾玉梅曾回忆当年与晚年的翟燕身的《甩大辫》,她曾在剧中搭演嫂嫂,当然在剧团有时也演出耶律含嫣。翟燕身的甩大辫堪称一绝,他的台步轻盈飘逸,若行云流水,人称“水上漂”,边舞边唱,将辫子甩起来衣服穿上身,整套动作连贯流畅。生于1918年的慕水旺,同样因为台步轻盈有着“水上漂”的赞誉,他八岁坐科学艺,主攻青衣、花旦,十八岁便成为班主,领着戏班闯天下。 他的《洛阳桥》也同样出彩。这些早期豫西调旦角名家对后期豫剧名家有很大影响,尤其燕长庚在圈内有“豫西调旦角行当总师傅”的称誉,常香玉、马金凤等都深受这些名家影响。

    由男旦们创造的早期的《梵王宫》盛况,现在只能在只言片语的方志和戏剧志中寻找到。他们多少还带着一点粉戏的意思,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更多地演员上演的时候,耶律含嫣的形象往往带有下流淫奔的痕迹,成为哗众取宠的一个格调不高的角色。而陈素真大师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录制唱片后嗓音坏掉之后,到北京进行了一段学习重返开封舞台之时,豫剧改革家樊粹庭为其改编了这出戏。可以说正是《梵王宫》与樊粹庭和陈素真的相遇,才使得这部戏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豫剧舞台上一出经典的花旦戏。陈素真大师多年之后在《情系舞台》中是这样记录这段过往的:

另一个戏是改编的戏,是司凤英的红戏《洛阳桥》,这出戏是豫西的传统戏,开封和豫东几县以前没人演过。司凤英重返开封后,大红特红就是红在这出《洛阳桥》上的。我是不知道关心这些事的,而樊先生却很有心,要看看这出戏怎么个好法。他看了凤英的《洛阳桥》,又看了豫西班的《洛阳桥》。他对我说:这个戏挺有趣,兄妹俩对害相思病。你没演过花旦戏,我想把这个戏改编一下,作为你的一个歇工戏吧。于是就让我演个日场戏,停演了个夜场,专门去豫声看《洛阳桥》。凤英这出戏,红得了不得,也是常常重复,每演必爆满。我抱了很大的希望去看我的好友的拿手杰作。不看也不知好到什么程度,这一看可把我气得不轻。原来是一出粉戏,凤英把这出粉戏可真是演到家了。台下的叫好声中掺杂着吹口哨声。我实在是坐不住,可又不能走。

樊先生因为《洛阳桥》这个戏名与此戏内容不相称,便改用《叶含嫣》的名字。我在华光一上演,凤英再也不演这出戏了。她也并未因此对我忌恨。这可说明司凤英这个人有自知之明,不是忌才妒能的人。

可见当年在开封演出《洛阳桥》已经很火爆了,司凤英与来自豫西班的演员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尽管很多名家都在尽量避免其中“粉”的部分,当然不排除一些演员以此为噱头炒作。但在当时陈素真看来还是有些看不下去,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出粉戏。但在樊粹庭先生的妙笔生花下,这出粉戏却改头换名,成为陈素真的第一出花旦戏,也成为一出叫座戏,而且继陈之后,一时开封舞台上没人再演这出戏。尤其到了中后期,陈素真更加珍爱这出戏,精打细磨,通过自己多年的舞台历练,也广泛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尤其是京剧,在塑造耶律含嫣这个少女形象时,强化了辫子功、穿衣功、扇子功等,使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女形象开始出现在舞台之上,身上充满了正能量。这出戏在陈素真嗓子坏掉之后,转向以做工戏为主的后半程艺术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她的许多弟子学生如王景云、范秀荣、董玉兰、袁秀荣、李素芹、胡小凤、牛淑贤、郑秋波、郭美金等,都擅演此剧,此外还包括华翰磊、曾广兰等陈大师曾经待过的剧团的演员,虽然不是弟子,但亦是有真传的。后来曾广兰的《洛阳桥》还拍成了电影,但需要指出的是曾广兰的版本与陈大师的版本是不一样的,在唱腔上曾广兰没有陈派的味道,略略带有一点马派的脆生之感,大约这也是其身在洛阳剧团的缘故,长期待在马金凤大师身边耳濡目染的。

   《梵王宫》这出戏精准的体现了陈素真大师“衣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生格言,从头发梢儿到脚趾都是入戏的,每一小碎步,每一个指头,都是饱含深情的。其中有几场戏非常出彩,“思云”、“探府”、“梳妆”、“洞房”等,陈老的眼神尤其厉害,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陈老的这个窗户是最明亮的,也是最直指心灵的。你看她在“思云”一场中一出场时病恹恹眼神迷离,暗淡无光的样子,即到恍惚中突然看到华云来看她的时候,眼睛刷的便放出亮光来。好像真的花壮士就在眼前,她殷勤召唤自己心爱之人来小房落座。继而发现不过是自己的幻觉,随即整个眼神和着身子都软塌了下来。在“探府”中侧重用水袖来描摹心理变动,虽不似《宇宙锋》中那样变化多端,但却准确反映出此时耶律含嫣的状态。到了“梳妆”一个人的载歌载舞,一个人的心花怒放,一个人的手忙脚乱,你看她时而钗子扎了头,时而出门碰了头。她挪着小碎步,一手转着扇子,一手转着长辫,就那么轻轻一转,新衣便穿上了。将一个妙龄少女即将见到心爱之人的那份焦急和兴奋全部表现了出来,犹如一只蝴蝶满舞台翩然起舞。陈大师的学生李素芹老师曾回忆说自己当年跟随老师学这出戏的时候,经常夜半更深时还在练习台步,“梳妆”里那一系列繁复的动作都离不开脚下的功夫。

    陈派的《梵王宫》是豫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花旦戏,而且以做工为主,整出戏几乎没有特别长的唱腔,即便是今天我们比较熟悉的“昨日里花妈妈对我言讲”,其实在全本演出时,这段唱腔是不存在,整个“梳妆”一折是没有一句唱词的。牛淑贤的那段唱词其实是为了参赛而“私人定制”的,仅限于参赛或晚会演出使用,整场演出是没有的。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辗转腾挪,随着欢快的节奏,女主角的小心脏也心跳加速,演员的四功五法变幻成观戏人的雀跃紧张,一个马上就要见到心上人的那种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就这样流淌了出来。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那一伸手一抬足,一蹙眉一含颦,便是无限的风情。时下,擅演此剧的邯郸名家李素芹和牛淑贤,都在积极传艺。这是当下这出戏的最好演绎着之二了吧。前几年七十多岁的李素芹以“梳妆”一折技惊四座。李素芹应该是在天津市豫剧团的时候便开始跟随陈大师学习,后来经历了河北省豫剧团和邯郸东风剧团,《梵王宫》一直是其打炮戏,有时一天演三场、两场。李素芹在此剧中多有创造,如她的扇子功,她的蒙头红,也正是因为此剧的高超演绎她才被邯郸市委作为尖子人才调拨到了东风剧团。当然为练好这出戏她也苦下了功夫。东风剧团素有演出此剧的传统,先后为李素芹老师配演嫂子的就有董秀香、李双梅、张素玉、赵贞玉、彭秀芝、蒋玉霞等老艺术家。牛淑贤老师更是东风团的骄傲,现又常年在中戏教课传业,也收了不少优秀的弟子,记得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折子戏巡演中便有陈婷婷演出的《梳妆》一折。今年元旦伊始,牛淑贤老师爱徒吴素真的《梵王宫》和李素芹老师亲自上阵的素雅剧团的《叶含嫣》两个版本在郑州舞台与观众见面,素雅的这个戏可能以后会由郭美金弟子张磊磊演出。不论是老艺人的造诣,还是新秀们的翻新演绎,都备受戏迷追捧。期待这出戏能够像之前的《宇宙锋》那样,再次在陈派弟子中掀起一波《梵王宫》热,花开千朵,各显风骚。这是花旦的一出好戏,与《抬花轿》一样,应该长久的传下去。

陈素真及其弟子、学生


(大师原声)“梳妆”,八九年天津文化宫演出本

牛淑贤

 

“思云”一折

李素琴 

“洞房”

 郭美金


 “思云”

关灵凤 

 

终日里闷悠悠


谯楼上敲罢了更鼓三点


未曾开言心痛酸

苗青  

 

“梳妆”

纪小瑞

 “梳妆” 

陈亚萍

 

 中戏豫剧班折子戏,陈亚萍、吴素真等演出

曾广兰及其弟子

闷悠悠出罗帷心神惆怅

雷鲜慧

 

清明节到郊外踏青游玩

董晓波

 

清明节到城郊踏青游玩

其他名家

王敬先

 


刘晓燕

 

 “洞房”

 张惠

 

挂画

曹君秋


梳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