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海孝妇何其冤

(2016-08-04 08:50:34)
标签:

关汉卿

窦娥冤

东海孝妇

于定国

汉书

分类: 【汉史记】
小方读《汉书》之一三三
东海孝妇何其冤

        少年学语文时,曾读关汉卿之《窦娥冤》“斩娥”一折,元曲巅峰之作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后来,又多次聆听、观看豫剧、河北梆子的《窦娥冤》,可谓撼天动地。但当我读《汉书》至《于定国传》时,却发现一则东海孝妇案的故事,居然有点神似窦娥冤。也许这就是当年关汉卿创作的源泉所在吧。

东海孝妇案,之前只是有个大概,并不是很清楚。故事是这样的:东海郡有一位孝妇,年纪轻轻的便守了寡,又没能养育儿女。她勤勤恳恳地供养着婆婆,婆婆也是位明事理的人。眼看着自己年龄大了,成为媳妇的累赘。而媳妇又年纪轻轻,无依无靠,这样孤苦的过一辈子怎么好呢。于是,她便经常劝孝妇改嫁,但孝妇都回绝了,依然如故侍奉婆母。见媳妇执意不肯,婆婆也不想拖累媳妇,便自杀了。小姑一看妈死了,便诬告嫂子杀了人。可怜他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孝妇被拘捕,任凭自己申诉也不得伸张。于公觉得孝妇勤谨侍奉公婆十多年,本本分分,乡里都传言她非常孝顺,不太可能杀死婆母。便与太守争辩,但太守就像受了贿般执意偏执断案,即便是于公拿着孝妇的诉状在大堂上哭诉也不能挽回。杀死了孝妇,东海郡大旱三年。

下一位太守到任,看着饿殍满地的郡土,心中一片愁闷。便请来巫师查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于公便将三年前孝妇案一事告知太守,太守亲自率领郡内官吏杀牛,到孝妇坟前祭拜。顷刻间,大雨倾盆而至。

看上去多像神话故事,相信大多数人也都认为这不过时因果相报的一个故事而已,未必完全真实。但即便是在今天的社会里,依然有太多的事情巧合的难以让我们置信。冥冥中,冤情似乎可以撼天动地,正义雷打不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蹠、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相信孝妇赴死也曾如此绝望的呐喊,也曾像窦娥一样许下大旱三年的遗愿。我始终相信,善恶各有报,做善事总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宁愿相信故事的真实。

故事里的于公便是于定国的父亲,在东海郡做狱吏、郡决曹。于公一生以德治狱,本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凡是经由他判决过的官司没有不公正的,各方都毫无怨言。因此郡中为他建有生祠。为活人建祠,历史上最隆盛的应该是明末的魏忠贤时期,但那是一种扭曲的崇拜。于公大约也是《汉书》里第一位被建生祠的人吧,在这里正义不可欺,这座祠堂向郡国宣扬着正能量。

于公相信以人之心换己之心,只要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一定能够换来别人的尊敬。相传某年除夕,值班的于公看着犯人们都愁眉不展的,便想着他们是思念家人,不得团圆之故。于是,他冒着杀头的危险,与犯人约定:都是为人子女,谁没有一家老小,我可以放你们回家团圆,但过完年,你们都必须按时回来,否则加倍治罪。犯人很高兴,果然到年初三所有犯人便全回来了。于公像一个标杆,在告诉着世人,不是严刑峻法就能换来社会的太平繁荣,以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德与法就像人的两左右手,不论哪一个失掉了,都做不到公正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